樹立理性擇業觀,跑出就業加速度
【教育沙龍】
高校畢業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2023屆高校畢業生達1158萬人,社會普遍關心大學生就業問題。各地各高校通過著力拓展就業崗位、加快招錄進程、優化指導服務等措施,幫助更多畢業生就業。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日,就業率比去年同期高出2至3個百分點。
當前,我們還面臨哪些就業壓力?該如何樹立理性擇業觀,畢業生、高校和各部門該如何進一步發力,跑出就業加速度?記者採訪了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科技服務行業就指委主任委員楊仁樹,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楊偉國,重慶市大學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唐雪平。
開展精准化就業指導和服務
記者:如何看待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在緩解就業壓力方面,教育部門、各高校該如何努力?
楊偉國: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裡,幫助如此大規模的高校畢業生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必然會給勞動力市場帶來巨大壓力。這些壓力主要來自於:從供給方面看,除了時間相對集中,勞動力供給數量巨大,還有這些勞動力是初次就業,且對工資水平有一定要求。從需求方面看,短期內勞動力需求是既定的,無法及時回應巨大的勞動力供給,挖掘勞動力需求潛力面臨諸多困難,加之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可能會出現大量替代勞動力就業的情況等。從匹配方面看,就業求職信息過載且混雜,搜尋成本太高,匹配效率低﹔就業求職匹配模式相對傳統,目前大多是畢業生搜索崗位信息、投簡歷、等待筆試面試機會,這一流程效率相對低下﹔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對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把握尚不充分,就業指導能力需要提升。
楊仁樹:崗位資源是大學生就業的生命線,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挖掘崗位資源,為畢業生提供量大面廣、高質量的就業信息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從高校的角度可以結合市場情況從以下方面重點推進:立足學校就業市場特色,繼續加大訪企拓崗力度,校院領導都要親自參與其中,帶頭為畢業生開拓市場資源。加強校地合作,協助地方政府做好人才選聘服務工作。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招才攬士是地方發展的重要使命,將畢業生輸送到重要區域、關鍵行業、急需崗位就業更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從這個角度看,校地緊密合作才能實現目標。基於社會需求,做好畢業生就業觀教育。當前,不就業、慢就業、躺平、啃老等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於各高校畢業生群體中,這些觀念成為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障礙。高校就業工作的重點在於畢業生就業觀念的引導,要幫助樹立積極的就業心態,理性認知職場,樹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還要引導畢業生樹立基於社會需求和國家需要的擇業觀,將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看,在服務國家建設需要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唐雪平:高校畢業生就業受多重因素影響,既有經濟社會發展和政策體系的影響,也有數量增長、培養質量、自身因素的影響。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就業形勢,教育部門和高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破解就業壓力:一是精准預判。通過走訪企業、開展校企對接等方式,深度了解行業企業需求,對人才供需的總量壓力、結構性矛盾和就業形勢做出精准預判。二是科學應變。前置就業壓力,從人才培養環節下功夫,針對高校專業重復設置、招生計劃缺乏宏觀調控、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等問題,建立完善招生、人才培養和就業聯動機制。三是主動求變。圍繞開展精准化就業指導和精細化就業服務,建立完善覆蓋高等教育全過程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利用數字化和大數據手段,實施精准就業指導。同時要主動開拓就業市場,做好政策性崗位招錄,挖掘市場性崗位潛力,舉辦各類雙選活動,為畢業生爭取更多就業機會。
樹立適合自己、利於社會的職業目標
記者:年輕人的擇業觀念和10年前、5年前相比有很大的變化。慢就業、靈活就業等新觀念、新形態不斷出現,一些畢業生主動選擇延期畢業。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唐雪平: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的多元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和職業類型多樣化背景下出現的新變化,總體上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表現。畢業生做出何種抉擇,取決於對當前就業形勢的預判和對個人自身條件、家庭背景等的認知。目前不願就業的畢業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方向,如考公、考研等,另一類則表現為消極就業,包括回避就業競爭而“懶就業”,因延期畢業、家庭支持而“慢就業”等,反映出學生對自我、環境和就業形勢了解不夠,判斷不准,一定程度反映出學校在人才培養、就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方面還存在短板。解決此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是要堅持分類施策:對第一類學生主要以幫助指導為主,可通過舉辦考公考研專題培訓班,提供科研行政助理崗位等措施給予切實幫助﹔第二類則以教育引導為主,更多通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等方式,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建立求職信心,同時持續提供就業崗位信息。二是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消除“應屆生”身份問題,醫學、法律類畢業生職業資格証書考試等制度性障礙。三是要加強輿論引導,選樹一批成功就業創業典型,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楊仁樹:造成以上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畢業生擇業觀念跟社會實際需求還不完全匹配。大學生對社會需求、行業發展、崗位需求等外部信息的了解還有所不足,缺乏對其他就業方案的認識、准備和意願,也缺乏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深刻認識。另一方面,該如何界定“應屆生”?在招聘企業端、學校端、學生端存在不同理解。學生認為隻要不畢業、不就業,就有應屆生身份。所以,有些畢業生為了確保自己理解的“應屆生”身份,不簽協議不就業,甚至出現故意延期畢業的現象,也和社會對“應屆生”概念的定義以及其能夠享有的求職優勢有很大關系。實際上,用人單位會認為你該畢業的時候沒有畢業,一定有學業上的困難,起碼不是“合格”的畢業生。所以,我還是希望畢業生們面對就業的壓力不要逃避,要積極應對。
記者:理性的擇業觀如何形成?在引導畢業生樹立理性擇業觀方面,需要補齊哪些短板?
唐雪平:擇業觀是畢業生對職業選擇的根本態度和看法,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職業選擇時的具體體現。理性的擇業觀,建立在對自我和外部環境有清晰認知的基礎上,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目前,畢業生擇業還存在盲從、攀比、重視個人價值而忽略社會價值等不良傾向。一部分學生並不清楚自己想干什麼,在職業選擇時“隨大流”﹔一部分學生在求職時過分看重薪酬待遇﹔還有一部分隻關注專業相關度較高的職業,忽略了長期職業發展等。
楊仁樹:我們看到,一些學生就業難源於不恰當的擇業觀。比如,有些畢業生隻追求名校深造、考公考編等,認為隻有考上研究生才有未來,隻有公務員崗位才是穩定的工作。這些觀念存在很大偏頗,同學們不能隨波逐流。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讀研究生、都適合做公務員。擇業觀出現的偏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在擇業觀念形成過程中,缺乏應有的外部環境認知。高校要引導畢業生樹立理性的擇業觀,關鍵舉措在於鼓勵大學生走出校門,走進職業世界,掌握來自客觀職業世界的一手資料,開闊眼界,突破認知障礙,發現自身特長,樹立適合自己和社會需要的職業目標。
楊偉國:推動形成理性的擇業觀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高校畢業生理性的職業決策,二是國家宏觀政策環境。從高校畢業生職業決策角度看,在思想上,畢業生傾向於擇業優於就業,希望找到與個人興趣能力匹配度最高的工作崗位,也即尋找最理想的職業。這是“理論上的”正確的擇業觀。在行動上,我們希望畢業生能夠做到“就業先於擇業”,即在當前勞動力市場具體環境下選擇最接近自己興趣和能力的工作崗位。這既符合勞動力市場具體環境,更是未來職業發展所需,因為個人能力隻有在工作中才能保值增值,所以隻有就業才能保証個人職業性人力資本的持續積累,才能為將來更好的擇業奠定能力基礎。從國家宏觀政策環境方面看,需要建立完善人才自由流動的機制。人才流動機制直接影響著高校畢業生理性的職業決策,一旦建立了人才自由流動機制,高校畢業生便不用焦慮糾結於初次就業決策,而能夠順利就業,認真工作,不斷積累,持續進步。在這方面,最近幾年國家採取了多種措施,政府部門以及國有企事業單位都加大了社會招聘的力度,極大地促進了勞動力市場的良性運行。
唐雪平:在引導加強畢業生樹立理性的擇業觀方面,高校可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堅持思政教育與就業教育相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就業指導教育,推進職業生涯教育本土化,不斷豐富教育形式,增強思政教育和就業教育的實效性。二是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組織學生參與實習實踐,增強職業環境認知,合理確定職業目標和就業預期。三是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加強與學生家長溝通,及時傳達就業形勢變化,共同引導畢業生轉變擇業觀念。四是要堅持環境育人與典型引領相結合。社會各方共同努力,營造積極就業,報效祖國的社會環境,加大對基層就業、征兵入伍、自主創業等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發揮典型引領示范帶動作用。高校幫助學生樹立理性擇業觀,必須持之以恆扎扎實實面對學生開展工作。
及時疏導,參與技能培訓,尋求專業指導
記者:對於暫未就業的畢業生來說,您有哪些建議?
唐雪平:對於暫未就業且暫無就業意願的畢業生,要給予充分的理解與尊重,不能給他們貼上負面標簽。有就業意願,但暫時或長時間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要保持良好心態,增強求職信心﹔要多渠道尋求工作機會,如通過招聘網站、社交媒體和各類招聘會、校友老師和公共服務機構獲取就業機會﹔要積極參加就業見習,深度了解行業職業,通過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快速獲得進入某一職業領域的基本技能﹔要尋求專業的指導和支持,獲得職業咨詢師、職業導師等專業人士幫助,分析自身優劣勢,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楊仁樹:畢業生要眼光放長遠,制定符合社會需求和自身條件的求職目標。在就業目標選擇上切不可“鑽牛角尖”,如隻找某個地區的工作,或隻考慮編制內的單位等,畢業生要擴展擇業范圍,包括就業地區、單位性質、就業崗位等,不給自己的求職設置過多約束,要多給自己機會。畢業生要著力補短板,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找到求職不成功的短板所在,並充分利用學校的就業中心或家鄉人力社保等部門提供的有效資源,開展能力提升和有效的企業見習,逐步實現求職競爭力的增強。對於高校來說,應提高畢業生幫扶工作的精准化,要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鎖定幫扶范圍,動態掌握畢業生的實際求職需求,做好觀念上的引導,精准提供畢業生需要的幫扶舉措,做到分類幫扶,定向推薦。各地政府要統籌好企業招聘工作,引導企業合理制定招聘需求,避免性別、學歷、學校等條件歧視,為畢業生提供公平的求職環境﹔同時要做好不同部門之間政策銜接工作,確保就業政策的順利過渡,方便手續辦理。
唐雪平: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加強對未就業畢業生的關心關懷,及時跟進把握畢業生的就業動態,對求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及時疏導﹔用好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台,建好區域性就業信息資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信息資源共享,面向畢業生精准推送就業崗位信息。人力社保部門要加強勞動力市場分析,收集和提供各種就業信息,包括工作機會、行業需求趨勢、薪資數據等,幫助畢業生精准定位﹔要提供就業援助和職業介紹服務,開發更多就業見習崗位和公益性崗位,組織開展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幫助提升就業競爭力。同時要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整頓,嚴厲打擊各類違規違法招聘行為,維護畢業生就業權益。
楊偉國:畢業生自己需要主動採取行動,繼續尋找就業機會,或參加教育培訓、社會志願服務等。相關部門也應行動起來,支持他們盡快找到工作。為此,我們建議相關部門盡可能多提供市場性崗位,包括政策性崗位,或提供實習、志願服務等﹔適當適需增加如第二學歷等教育項目,實施幫助畢業生提升就業能力的技能培訓。
(記者 陳 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