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試院發布2023年高考語文(北京卷)試題解析
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孫競)今天中午,2023年高考語文科目考試落下帷幕。北京教育考試院發布2023年高考語文(北京卷)試題評點。
2023年高考語文(北京卷)以重視育人功能、落實課標為命題原則,保持命題理念、試卷整體思路的穩定。繼續重視試卷的價值引領,堅持素養立意,結合考生實際,關注教材,力求呼應和引領教學。
一、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在語文讀寫中獲得思想啟迪和精神熏陶
高考,不僅僅是一次測試,也是一次重要的思想教育,選擇具有時代精神和思想意義的話題和素材,考生在寫作和閱讀中,思考體會其價值內涵,產生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啟迪,有助於培養考生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1.在寫作上,引導考生回顧與展望,以積極、自信的心態迎接新生活。
大作文第(1)題“續航”,這一詞語原義是連續航行,但在科技產品極大豐富的今天被廣泛使用,並被賦予新的含義。作文導語中舉出“為青春續航”“科技為經濟續航”兩個例子,既形象地解釋了“續航”的意思,又提示了寫作的話題和領域。“為青春續航”,提示考生可以思考自身。高中生活即將結束,走過三年疫情,恢復正常生活,如何在人生的新階段接續航行、繼續成長?“科技為經濟續航”,則提示考生可以將思考拓展到更廣闊的空間。關注科技、社會和國家層面的提升、進步與發展,思考已走過百年奮斗歷程的中國人民怎樣譜寫更加絢麗的華章。題目時代氣息鮮明,內蘊豐富,側重考查論述能力,有一定的思辨空間。考生可以從“續航”的必要性、途徑、目的、價值、原因等多個角度去理性、深入地思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個人成長的新階段、國家發展的新征程。
大作文第(2)題“亮相”,這一詞語最初源於戲曲,在生活中同樣被廣泛使用。作文的導語提示了生活中三個亮相時刻:“國旗下的講話,研學成果的匯報,新產品的發布”。“國旗下的講話”“研學成果的匯報”都是考生熟悉的學校生活和學習的場景,考生可以迅速建立生活經驗與作文題目的關聯,回顧自己或他人“亮相”的體驗與經歷﹔“新產品的發布”則提示考生可以聯想到更多層面的“亮相”,如科技創新產品的問世、中國式現代化新理念的提出等等。“亮相”一詞的語義顯豁,取材空間廣闊,同時導語還提示“每一次亮相,也會有一段故事”,這意味著,亮相的時刻可能較短,但相關的故事可能較長,個中的況味可能很深,這有利於展現學生對生活的不同體驗,展現學生在記敘類文本的寫作甚至是創作上的才能。
2.在閱讀中,引導考生認識新知,傳承傳統,提升思想認識和審美修養。
在科學類文本閱讀中了解科學研究的新思潮。多文本閱讀以相對通俗的語言介紹了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對教育、學習理念的影響,既有理論性和專業性,又貼近考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既提高了考生的科學理論素養,又對他們將來更好的學習有切實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在新聞類文段閱讀中了解所生活的城市的建設成果。語言基礎運用選取一則北京市“無界公園”建設的新聞作為素材,這是北京市便民利民的重要舉措,彰顯著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級,有助於考生了解城市綠色生態理念及與之相關的公民素養等,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文言文、文學作品閱讀中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認識。文言文選用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文章,作者以史為鑒,提出廉之可貴﹔傳統文化裡崇尚法治和廉潔的思想源遠流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文學閱讀將對古鎮的體驗與文化傳承結合起來,文字細膩雅致,語言華美豐贍,既可以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幫助學生體悟風景背后深厚的人文意義、歷史內涵。
二、聚焦“素養立意”,在多種情境中考查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在學科認知情境中設置典型問題或任務,考查考生知識的遷移、能力的運用。
閱讀材料是構成語文學科認知情境的載體,依據不同的認知情境設置典型任務。例如,多文本閱讀材料為科普類文本,圍繞材料的核心內容,設置了概念辨析、觀點判斷、理論應用等典型任務,考生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完成這些任務,展現出實用性閱讀能力的高低。第2題、第3題涉及對信息的把握、對觀點和材料之間關系的辨析等能力,第4題則延續去年運用文本提供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
又如文學類閱讀材料具有游記性質,側重人文感知。第18題考查對作品語言表現形式的賞析﹔第19題考查對作品意蘊的探究。兩個作答任務緊扣文學閱讀情境中對語言、手法、主旨的認知活動,強調了對文學閱讀關鍵能力的考查。
再如,對詞語的理解是語文學習、語言能力的基礎,北京卷在文言文、文學作品、語言基礎運用中對詞語的考查,以在不同語境中的語境義為主。考生需要調動自身的詞匯積累,更需要結合上下文進行判斷,體現了強調靈活運用的思路。
2.創設社會生活情境、個人體驗情境,在解決問題中鼓勵個性化思考和表達。
微寫作第(1)題創設社會生活情境,對是否創建班級微信公眾號發表觀點、陳述理由。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助於引發考生思考,激發表達熱情,展現考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第(3)題創設個人體驗情境,“心跳得那麼快”形象生動、引人遐想,以此為開頭進行小詩或抒情文字的創作,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便於學生展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3.綜合多種情境設置題目,體現真實的學習生活,在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中凸顯語文學習的典型過程與方法。
近年來,北京卷不斷探索創設綜合、復雜的情境考查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例如多文本第4題選項聯系了成語學習、詩歌朗誦、參觀研學等學習活動,第5題則模擬了常見的閱讀學習活動——列表格式提綱,都是既有社會生活情境,又包含學科認知情境,都與考生真實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第5題更體現了梳理、篩選、提煉、概括等實用類文本閱讀的典型過程與方法。
微寫作第(2)題要求學生從經典文學作品中選一個與花卉有關的場景寫一段文學短評。這道題既有為文學社社刊專欄投稿的社會生活情境,也有自主提取個性化文學閱讀經驗的個人體驗情境。考生作答的內容與真實語文學習密切相關,可以聯系課內所學,也可以調動自己的文學閱讀積累,在復雜的任務情境中展示富有創造性的學習成果。
三、導引教學,重視教材,體現“把課堂表現考出來”的北京特色
北京卷重視“教、學、評”的一體化,重視體現與教材的顯性、隱形關聯,引導教學靈活運用教材培養語文核心素養,體現了北京卷“把課堂表現考出來”的鮮明特色。
1.繼續關注教材設計的單元學習任務,關注教材提煉出來的學科核心知識和能力。
命題關注教材的單元學習任務,關注考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展現語文能力。微寫作第(2)題的文學短評,教材內的《紅樓夢》、《百合花》、《荷塘月色》以及眾多詩詞中都有關於花卉的場景。但這道題不僅是在作答內容上與教材結合,更重要的是在任務設置上與教材聯系。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在單元學習任務中要求寫一則文學短評,在單元知識短文《學寫文學短評》中有具體的指導,提出寫文學短評“要在適當復述、介紹或者引用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分析和評論”。題目中“選一個與花卉有關的場景”即“適當復述、介紹或者引用作品內容”﹔“寫一段文學短評”即“展開分析和評論”。
命題關注在單元導語中提煉出的學科核心知識以及與之相應的學習任務。例如,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單元導語中提煉出的核心知識包括“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任務更是要求從相關文本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話或一個圖表揭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多文本第5題填寫表格式提綱,實際上就是“理清文章思路”之后用“一個圖表揭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這道題著眼於實用性文本閱讀的本質特征與一般規律,立足教材所揭示的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體現了命題與教材的深度關聯。
2.突出知識的結構化、綜合運用能力在思維提升中的意義。
命題重視教材提煉出來的核心知識,但考查重點不在於知識的識記與復現,而是注重命題的綜合性,強調將知識結構化,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知識。
例如,第14題考查詩歌的“意蘊”,但理解“意蘊”不是簡單的識記或信息篩選,而是需要以語言為切入點,逐層分析與發掘。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導語中指出要“從語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賞作品”,但它們不是各自獨立的點,而是要依據語言構建形象、依據形象揣摩情感,三者有機結合、密不可分。命題要求分析“意蘊”,在詩歌鑒賞的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上與教材一致,與教材中杜甫《登高》一詩頸聯的學習要求有關聯﹔更體現出綜合性考查的特點,考生要將“語言”“形象”“情感”結構化、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又如,第11題對《論語》的考查有三道小題,第一小題考查字音與詞義,第二小題考查句意,第三小題涉及對儒家思想的理解﹔這三方面都是教材中極為常見的內容。從表面上看三道小題相互獨立,實則前后關聯、邏輯清晰、密不可分。讀音與詞義相關,詞義與句意相聯,這些是理解《論語》中儒家思想的基礎。這道題在語料上涉及字音、詞語、句子、句群,在能力上涉及積累、理解、應用、分析、創造,在命題立意上體現出《論語》閱讀的互文性、結構化的方法,以及綜合、開放等思想,引導學生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