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與產業相融,培養與就業銜接,科研與生產互促

一所高職學校的產教深度融合探索(人民眼·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高  炳
2023年05月12日05: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先進制造精雕產業學院學生在操作機床。
  圖②: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精雕工匠班”學生的訓練作品:筆尖上的琴。
  圖①、圖②為本報記者高炳攝
  圖③: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實踐課教師邢小穎(右一)在上課。
  受訪者供圖
  圖④: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能焊接技術專業學生在學習弧焊機器人編程。
  圖⑤: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材料工程學院教師劉洋(左一)給學生講解砂型3D打印生產線控制器的操作要領。
  圖④、圖⑤為本報記者高炳攝

  引子

  面對鏡頭,從一名高職學生成長為清華大學教師的邢小穎侃侃而談:“2014年,我以專業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被推薦到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任教。和我一樣畢業於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清華任職的,前后有5批13人。”

  2022年5月24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實踐課教師邢小穎在會上介紹:“上學時,超過總學時一半的實訓課,讓我們掌握了扎實的專業技能,這是我們能夠在清華為本科生講授實踐課的根本原因。”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教育部2022年8月發布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年)》顯示,“十三五”期間,中國職業教育經費累計投入2.4萬億元,年均增長7.8%﹔近10年來,職業教育累計為各行各業培養輸送6100萬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七成以上來自職業學校畢業生。

  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是帶動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2019年3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於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12月,兩部委公布了第一輪建設單位名單,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被確定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A檔)。

  今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中期績效評價結果的通知》,對197家建設單位的中期績效評價結果予以公布。其中,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評價等級為“優”。日前,記者走進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探尋如何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

  

  理論與實踐結合

  “課程安排的基本原則是:實踐教學優先”

  “有時學生問我是不是清華大學畢業的?我會從容地告訴他們,我是高職畢業的。”2022年9月,在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學典禮上,邢小穎作為優秀校友代表,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向6687名大一新生分享自己的成長感悟。

  她的身后,是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實訓室。在這裡,邢小穎已任教9年,連續8年獲得訓練中心實踐教學特等獎或一等獎。

  “深挖專業理論,苦練技術技能。”邢小穎以言簡意賅的12個字寄語學弟學妹。12年前,她正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2011年,邢小穎高考失利,無緣本科。“復讀一年,爭取上本科。”父母的勸說,卻不合她心意。

  “行行出狀元!高職也能學到一技之長。”頗有主見的邢小穎,自己上網查信息,填報了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專業。

  初入校園,邢小穎和同學們就被帶到學校實訓中心參觀,一排排實訓設備映入眼帘:這裡不像教室,更像車間。幾周后上鑄造工藝實訓課,學生們需要先制作鑄型,再將金屬熔化為液態后倒入鑄型,待其凝固成型。原砂是制作鑄型最常用的材料,因此搬砂箱等重體力活,在課堂上少不了。

  作為班裡為數不多的女生,邢小穎剛開始搬砂箱很吃力,搬多了胳膊疼。她咬牙堅持著,每次實訓課都第一個到,提前向老師請教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課上一箱接著一箱,拆了練,練了拆。碰到問題,拿出書本研究工藝,再接著練。

  不久后,考試來臨——要用大砂箱,規格是平時的兩倍大,搬起來更費勁。面對新挑戰,邢小穎動員宿舍幾個室友一起練體能,“每天清晨,早起一小時,去操場跑步鍛煉。”姑娘們跑完吃早餐,再去實訓室接著練,“后來,我們跟男生一樣,大砂箱也能搬動了。”

  邢小穎的認真和鑽勁兒,被材料工程學院材料成型教研室教師劉洋看在眼裡,暗自稱許。彼時,他研究生畢業沒多久,帶著學生去各類企業實習,“學生學,我也學。我是‘從學校到學校’的教師,實操經驗再怎麼‘補’也不為過。”

  師生們心裡都明白,理論與實踐之間有差距。劉洋記得,在一家造紙機械廠制作鑄件時,幾噸重的鐵水被倒進鑄型的瞬間,如煙花般火星四濺,噴出十幾米高。“上學時我們也練習澆鑄,但所用的器具,隻有水杯大小。”劉洋頗為感慨,“書本和現場大不相同。隻有走進一線、近距離觀察,才能看到如此震撼的場景。”

  將實踐教學落到實處,離不開學校課程改革的實踐導向。《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關於推進學分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課程安排的基本原則是:實踐教學優先”。

  目前,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1632門課程中,實踐教學學分佔總學分一半以上。

  教學與產業相融

  “產業學院,相當於一個‘現代化微型工廠’,既是育人平台,也是生產平台”

  1毫米誤差,讓自己起早貪黑半個月才繪制好的機械圖樣被判定“不合格”,隻得從頭再來——10年前制圖測繪課上的這段經歷,邢小穎至今難忘。

  當時的任課老師趙明威,把生產一線常用的減速器帶到課堂上,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見大家圍上來,趙明威耐心提醒:“先測量,再繪制。隻有測得准,才能畫得准。”

  尺子、圓規、鉛筆……一整套機械圖樣繪圖工具,邢小穎早已備妥。每天清晨,她背上1米長的大畫板,去實訓室埋頭畫圖。“早出晚歸半個月,減速器終於畫好了,看起來還挺漂亮。”邢小穎滿心歡喜。

  沒成想,對每處畫圖細節,老師都一一測量、核准。在某個零件連接處,圖樣與實物相差了1毫米。“圖樣不合格,必須重新畫。”趙明威毫不通融,“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一絲絲的誤差,也會導致產品失敗。”

  10年后,當初課堂上“1毫米”的經歷,成就了邢小穎今日的嚴謹專注。而對趙明威來說,如何讓學生在實訓中提前導入生產一線的規范與訓練,則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提高人才培養的契合度。”如今,趙明威已出任機械工程學院院長,他牽頭負責的先進制造精雕產業學院,成為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

  輕薄的雞蛋殼表面,精雕大雁塔圖案惟妙惟肖﹔纖細的鉛筆芯上,米粒大小的提琴造型精致玲瓏……隨趙明威步入先進制造精雕產業學院,數字化仿真與精密制造實訓基地窗明幾淨,一排排精雕工藝品引人注目。不遠處,學生們正在學院教學負責人王帥指導下,通過電腦編程給機床輸入指令,機器隨即自動運行。

  “這些精雕工藝品中,一部分是學生們操作機器雕刻出來的。”王帥既是先進制造精雕產業學院教學負責人,也是北京精雕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研發中心總經理助理。2021年10月,北京精雕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投入價值2057萬元的五軸精密機床等,與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共建先進制造精雕產業學院,同時派出8名企業員工駐校開展教學工作。

  今年3月,在王帥的悉心指導下,機械自動化專業學生王晶參與了企業項目,加工一個關鍵零部件。方案申請、立項排期、物資配備、實操加工……王晶嚴格按照企業規范流程逐項操作,順利來到最后工序“精加工”。他聚精會神,不料在銑削一個槽時,側壁仍出現了極小偏差。

  “偏差0.02毫米,按照校園傳統實訓標准,堪稱‘完美加工’,但在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就是廢品。產業一線的精益求精,讓人印象深刻。”王晶說,項目化實訓教學讓同學們盡早融入企業生產模式,積累了行業經驗,提升了職業素養。

  “產業學院,相當於一個‘現代化微型工廠’,既是育人平台,也是生產平台。”在趙明威看來,“校企合作,需要相互支持,成為‘兩個體系的同一個團隊’。”

  如今,更多校企合作正在這裡從“相加”走向“相融”。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已與北京精雕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了6個產業學院,現有16名企業員工駐校開展教學工作。《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年)》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組建約1500個職教集團,吸引3萬多家企業參與,覆蓋近70%的職業學校﹔職業學校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2.49萬個,年均增長8.6%。

  培養與就業銜接

  “通過訂單式培養,學生不出校園,即可提前學習了解企業運作模式和相關專業技術”

  21歲的王晶加工零部件時,動作嫻熟利落,儼然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員工。目前讀大三的他,已在先進制造精雕產業學院實訓近2年,並與北京精雕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就業意向,2022年9月開始頂崗實習。在先進制造精雕產業學院,像王晶這樣提前進入實訓實習環節的學生,目前有240多名。

  10年前,同樣念大三的邢小穎,正是通過頂崗實習走進了夢寐以求的清華園。2013年冬天,成績優秀的邢小穎和幾名同學一道,獲得了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的實習機會。“那是我們第一次去北京。”幾個年輕人拖著行李箱,登上了綠皮火車的硬座車廂。“全程12個小時,我們興奮得一夜沒睡。”邢小穎回憶道。

  一進清華園,旅途中的興奮勁兒便不見了蹤影。邢小穎的教學經驗為零,卻要給清華大學本科生講課,並且是一邊講課、一邊操作。她心裡沒底,難免手忙腳亂。很快,邢小穎冷靜下來:實操,自己有信心﹔講課,明顯是短板,但並非不可提升。課裡課外,邢小穎經常請教基礎工業訓練中心的前輩,抓住一切機會學習、觀察、訓練。

  夜深人靜,邢小穎每晚都要到實訓室練習試講,對著空空蕩蕩的教室,時而模擬操作,時而聲情並茂。進入基礎工業訓練中心頂崗實習一個月后,邢小穎迎來了第一次獨立講課。前一晚,她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雖然閉著眼,腦袋卻在飛速轉,一遍遍預想著講課的所有環節。

  填砂、舂砂、扎氣孔、翻砂箱……第二天首堂課,邢小穎教的是“手工兩箱整模造型”,屬於鑄造實踐裡的基礎課程。緊張在所難免,但整體節奏把握得當,課堂上師生還互動起來。“下課時,學生們鼓起掌來,我感覺特別開心。”邢小穎收獲了肯定與自信,“沒經驗,不可怕,可以靠琢磨、靠勤奮。”功夫不負有心人,邢小穎出色地完成了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畢業后正式入職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

  培養與就業無縫銜接,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關於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與行業領先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就業創業、文化傳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

  2017年5月,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攜手全國402家企業,發起成立了校企協同育人戰略聯盟。近年來,學校先后與58家企業簽署訂單培養協議,組建訂單班382個,累計受益學生1.3萬余人,佔畢業生總數的四成以上。

  王晶所在的“精雕工匠班”,就源於校企雙方共同簽署的訂單培養協議。2021年10月,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啟動第一屆“精雕工匠班”選拔。83名學生報名參加面試,綜合學習成績、技能水平和職業規劃等,27名學生最終被錄取。

  北京精雕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研發中心副總經理關山說,以前剛招錄的畢業生實踐能力相對薄弱,企業即使培養幾個月,工作時還是比較生澀。“如今,通過訂單式培養,學生不出校園,即可提前學習了解企業運作模式和相關專業技術。”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年)》指出,“職業教育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緊跟產業發展步伐,人才培養對崗位要求的適應性不斷增強,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保持高位,中職、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分別超過95%和90%,專業對口就業率穩定在70%以上。”

  科研與生產互促

  “既能做實訓,又能搞研究,一舉兩得”

  鏡頭這端,邢小穎娓娓道來,通過手中的實物實操,深入淺出地邊講解邊演示技術要領﹔屏幕那端,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時而奮筆疾書記錄,時而舉起手機拍攝關鍵操作步驟。去年12月,邢小穎主持研發的一種塑料泡沫切割機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為實用新型專利。近期,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邀請邢小穎參加學校的線上科研分享會,為師生們介紹最新的研究成果。

  “職業院校搞科研?很多人對此不甚理解。其實,相較於研究型高校和企業,職業院校在某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材料工程學院教師徐廣勝說,職業院校擁有很多生產性設備,適合技術開發、工藝優化類科研項目。

  2017年,徐廣勝告別了工作11年的一家材料類龍頭企業,入職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專攻新型鈦合金材料研發、工程化應用、產品生產等。在他帶領下,學院很多學生參與到了他的課題中。

  走進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鈦合金技術開發實驗室,一台汽油桶大小的設備十分打眼。“這是電弧爐,可生產百公斤級樣品。”徐廣勝介紹,若是在研究型高校,此設備一般是幾公斤級,大小像飲水機﹔在生產企業,一般是噸級,大小像洒水車。

  “高校的設備通常較小,主要用於闡釋原理,與生產一線差異大﹔企業的設備過大,試錯成本高,不適用小型實驗。”徐廣勝認為,職業院校的設備規模介於兩者之間,是開展相關實驗的最佳選擇。

  與此同時,高校和企業都缺乏進行大量重復性實驗的人員,而職業院校的學生則迫切需要技能訓練,“既能做實訓,又能搞研究,一舉兩得。”徐廣勝先后帶領5屆共60名學生開展研發攻關,進行了500余爐次實驗,開發出了高品質鈦鋁合金產品。

  材料工程學院大三學生井超超,從大一開始便加入徐廣勝團隊。“能參與科研項目,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井超超說,實驗有焊接、熔煉、化學成分檢測等十幾個環節,他主要操作的是焊接、熔煉部分。

  兩年磨礪,井超超已熟練掌握焊接技術,開始帶新加入項目的大一同學開展實驗。前幾天,兩個學弟焊接純鈦材料,焊完后沒幾秒,“嘣”的一聲,材料上出現2厘米長的裂紋。學弟前來詢問,井超超一針見血:“焊接時間太長,熱輸入過大。”

  “課本上講,有色金屬焊接易出現裂紋。雜質含量、熱輸入大小等都是影響因素。”井超超講解道,“但在具體實操中,含量多大才算大?隻有通過反復實踐,方能熟練掌握技能。”

  憑借扎實功底,井超超大二還未結束時,即與西安一家企業達成就業意向。該企業人力資源經理談及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時贊不絕口:“學生在校期間技能訓練扎實,入職后僅需簡單培訓,就可直接上生產一線。”

  “我們將企業技術需求引入教學項目,師生聯合開展工藝研究。”徐廣勝說,學生們思維活躍,經常一起出點子,將科研圖紙變成真實產品。

  近年來,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設立協同創新中心4個、研發中心10個,完成科技攻關、研究項目74項,面向區域中小微企業征集服務地方專項科研項目105項,累計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2.56億元。

  “科研與生產相互促進,工藝技術供給和技能人才供給雙向發力。”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惠朝陽說,學校將以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為契機,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12日 13 版)

(責編:衛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