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幾位愛書人這樣說——
春光和煦,一等好事仍是讀書

編者按:草長鶯飛,又一年“世界讀書日”已然臨近。
去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的重要賀信中指出,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之氣。賀信中,總書記還對廣大黨員、干部,對孩子們,對全社會讀書提出了深切期望。
殷殷囑托,時刻縈繞耳際。我們約請幾位與書晨昏相伴、深諳讀書之樂的專家學者,回憶自己的閱讀時光、分享心中的讀書情結,與您共同書寫“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人生故事,並特別為青少年閱讀提供一些建議。
童年讀物擦亮人生底色
講述人:兒童文學作家 金波
我出生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50年代進入大學后開始文學創作。此后近70年,一直在為少年兒童寫書。
如果談及一本對我的生活與創作影響深遠的書,那肯定是冰心先生的《寄小讀者》,它在愛孩子、愛自然、愛母親三個方面給了我深厚的情感影響。可以說,我發現童年、發掘童年、再認識童年,大都是從這幾個方面進入狀態的。這些成了我創作的母體,是我一生的感受,一生的思考。
童年予我的記憶比較豐厚,是我創作的源泉。因身體不太好,不能有過多劇烈運動,那時的我常處於一種靜觀的狀態,喜歡看山、看水,靜靜地感受大自然、感受生命。這種生活趣味一直保持到今天,我作品中的很多內容都與此有關。
在為孩子寫書時,我幾乎是帶著自己對童年的全部感受和成年人的深刻思考與生命體驗來完成的。例如《烏丟丟的奇遇》,這本書創作的靈感來自我的生活經歷。小時候,我住在一個很普通的小鎮上,最大的樂趣就是在大街上欣賞民間藝人演木偶戲。他們挑著一個擔子,一邊是道具,一邊是行李。當他們把擔子放下,一邊就成了演木偶戲的舞台。表演時,他們發出各種聲音,特別是“烏丟丟、烏丟丟”的哨音。直到現在,這種聲音還時常在我的耳邊回蕩。成年后,我也有了孩子,就用演手偶戲的方式陪他玩耍。但等他長大了,這些“過時”的手偶玩具就都塵封起來了。有一次,我在沙發下面發現手偶玩具的一條腿,瞬間有了一種思考:這原本是一個完整的木偶人,但它丟失了一條腿,怎麼再去演戲呢?它的生命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想法讓我有了創作靈感,便寫了一個尋找完整生命的故事。童話背后,其實有一種思考:一個人的身體和生命有了缺欠,該以怎樣的方式尋找與彌補,讓生命再次完美起來?
我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與我敏銳地感受童年,一輩子沒有離開童年的經歷有關。同樣,我相信人的一生,唯一不能丟掉的就是童年記憶,它實際上是不斷被發現、發掘與豐富的,是一個哲學命題。
對於青少年朋友,我想說的是:一定要多讀好書,勤於思考,提高生活質量,讀書能夠給予我們精神的營養。讀書是我們的第二世界,能夠幫助我們思考與認識人生。優秀的童年讀物,對於厚重人生的底色是有益處的。
少時讀書不必懼怕困境
講述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陳平原
在進入大學學習之前,我有八年的歲月是在山村度過的。插隊那些年,山村電力不足,一般隻能保証晚上六點至八點點燈,偶爾可以到九點。白天忙公家的活,晚上才是自由讀書時間。於是,煤油燈成了我鄉下生活的永恆記憶。
種田辛苦,且沒有其他娛樂,村民們一般睡得早。晚上九點以后,山村基本上萬籟俱寂。這個時候,讀書效果很好。隔壁大嬸看我房間燈光很晚才滅,聽說是在讀書,很疑惑,問:“有用嗎?”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我確實說不清讀書到底“有用”還是“無用”,只是憑直覺、感興趣而已。上大學后提及,好多同學都有類似的經歷。我后來總結:七七、七八級大學生之所以能在恢復高考后脫穎而出,大都因在插隊或農場工作時,沒有完全放棄閱讀。
很羨慕今天的孩子們有這麼好的學習環境,從教材編寫到圖書出版,從教師培訓再到家長支持,整個社會都在鼓勵閱讀。剛在北大教書時,我常用“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來鼓勵學生。后來不說了,除了是“老調”,更因我意識到,每代人讀書,其實都有自己的困境,需要自己去認識與克服。
比如說,我常常感嘆,自己的山村讀書屬於“亂讀”,拿到什麼讀什麼,毫無章法可言。事后追憶,讀了很多沒必要讀的劣書。讀劣書的結果不僅是浪費時間,更嚴重的是敗壞了閱讀口味。記得剛上大學那些年,我花了很多時間自我清理,把吃進去的“壞食物”“吐”出來,那種自我否定是痛苦的。好處是這一番清理,讓我讀書的標准、眼光與趣味,有了明顯的提升。
開始,我很羨慕年輕一輩從小讀書就得到良師的精心指導,沒走過任何彎路。可看多了學習勤奮、知識豐富的學生,有時我會略感惋惜:為什麼思考及表達不能放開缰繩,跑一陣子“野馬”?在我看來,凡可以傳授的閱讀經驗,都屬於技術層面。真正精微之處,全靠自己體會——而且,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在這個意義上,困境、挫折與失誤,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良師”。在閱讀上,我更願意年輕人自己摸索著走路,不必懼怕所謂的困境。
經典裡深蘊文化根脈
講述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劉躍進
說起讀書,我認為在不同的讀書階段,應有不同的閱讀范圍。就我個人而言,魯迅的著作伴我最久。我中學時就開始讀魯迅,直到現在,還經常翻閱魯迅的作品。還有一類吸引我的書是紅色經典,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岩》,吳強的《紅日》,梁斌的《紅旗譜》和柳青的《創業史》,都給我留下了印象。進入學術領域后,正史中的“前四史”伴我時間最久,還有南朝五史和北朝四史,《資治通鑒》也是不斷翻閱的史書。
在讀書過程中,一個人對我的影響很大。那就是葉嘉瑩先生。1977年底我考入南開大學,1979年春天葉嘉瑩先生回國講學,我是先生的第一批學生。她用自己的詩句“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作為開場白,一下子就把我們吸引住了。將近兩個月時間裡,每堂課,我們都聽得如痴如醉,不肯下課。葉先生的課,給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特別是葉先生講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講到詞的三重境界,引申到人生的三重境界,對我影響極大。是葉先生點燃了我的古典文學研究夢想。
還有一本書對我的影響也很大,就是《史記》。《史記》勾畫了司馬遷所在時代往前三千年的歷史。中國文化極具包容性,在幾千年歷史中,朝代不斷更迭,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民族不斷地融入漢文化的大家庭裡。中華版圖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是什麼將如此廣袤的土地上這麼多的人集合在一起?我想,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而它的根,就在我們的經典裡。
讀書應該有方法,因人而異,因時而變,不可一概而論。有一種讀書方法叫開卷有得,也就是要隨心所欲地讀書,不設門檻、不設邊界,不能功利性太強。讀多了之后要有自己的比較,增強自己的學術判斷。中國的經典很多,除了一般意義上說的儒家經典之外,還有馬克思主義經典、紅色經典、文學經典、歷史經典、哲學經典,如果向青年朋友推薦,我會優先選擇這些。
關於閱讀的話題,永遠說不完。我最喜歡的還是那句老話:“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這個天下“第一等好事”,還需要廣大青年朋友不斷發現、不斷探索。
長學問就得“啃書”
講述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曹則賢
我生長在安徽北部的偏僻鄉村,高中畢業前讀到的課外書有限。記得有一次,我從數學老師那裡借到了《一千零一夜》,就著星光讀到很晚。在做學問方面,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一本書是庫朗的《什麼是數學》。受這本書的啟發,我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是物理,逐漸做起“什麼是物理”的講座,一直做到今天。
在我看來,閱讀經典原著是學習語言的“鑰匙”。上大學時見到高年級同學看英文原著,我也急切地學習英文,曾徹夜閱讀英國出版的《阿凡提的故事》。讓我從英文轉向拉丁文學習的則是一本講詞源的書Word Power Made Easy。后來,多卷本的《電工學與電子學》、德語的《實驗物理教程》在我獲得實驗物理博士學位時提供了幫助。它們讓我明白,讀書一定要撿厚重的讀。
我認為,讀書要讀“不易懂”的書,理解起來毫不費力的書隻能用來休閑。對於欲成為學者和專業人才的人來說,想長學問就得“啃書”。因此,書籍的內容、正確性及言外之意非常重要。
此外,讀書還要讀學問創造者的書。我曾讀過愛因斯坦本人幾乎所有的書和論文原文,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的親筆著作,讓人更理解什麼是科學。我也曾把29卷本的法文巴爾扎克全集借來放在床邊,雖然沒有全部讀完,但這套書讓我更理解什麼是文學。
在我看來,學者應該博覽群書。雖不敢說自己讀過很多書,但我讀書的種類確實有些“雜”。正是這種駁雜,讓我得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開設“學不分科”講座,向學生介紹數學、物理、材料、生物學、人文學科等領域的知識。
中國是一個崇尚讀書的文明古國。如今,新時代呼喚新的讀書人。我殷切地希望各層次的社會機構能注重圖書館、閱覽室建設,多提供些讓人肅然起敬的“硬核知識”﹔也期盼青少年能讀到高品質的書,樹立自身對學問與知識的崇高追求。
親子閱讀溫暖人生
講述人:中國和平出版社社長 林雲
從事少兒出版工作多年,我一直沉浸在書的海洋中。
童年時,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蘇叔陽先生寫的《大地的兒子——周恩來的故事》。看完后,我和父母討論,這樣一個被許多人崇敬的人,是如何成長起來的?我長大后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我第一次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我覺得,每個人在成長階段,都可以閱讀優秀人物傳記,體會榜樣的成長經歷和人生選擇。到初高中,我喜歡閱讀散文,文風清新雋永、從生活中的小事生發人生感悟的作品,給了我積極、陽光的力量。再后來我學習了現當代文學,並以出版為業。
作為少兒出版從業者,同時也是一位母親,我是親子閱讀的堅定倡導者和實踐者。我認為,親子閱讀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也是家長參與、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能夠為他們開啟一段溫暖又豐饒的人生旅程。
當下的青少年圖書中,圖畫書、兒童文學、青少年科普讀物廣受歡迎。圖畫書是親子共讀的最佳讀本。圖畫書和插畫作品不一樣,需要有一個非常好的故事核心,需要文與圖的配合,在考慮兒童視角的同時,還要兼顧文學性和藝術性。近幾年,中國原創圖畫書蓬勃發展,產生了不少優秀的作家和畫家。讀原創圖畫書,能夠讓孩子貼近中國的文化生活,無形中對他們進行美育培養。現在市場上的少兒科普書籍也是多種多樣,給了大家很多選擇,能夠向孩子們普及物理、化學、地理等科學知識。
我們正在擁抱新的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少兒選擇觀看短視頻、聽播客,減少了紙質書的閱讀。我覺得,對孩子來說,碎片化、電子化的閱讀方式,不利於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何況,網絡短視頻質量參差不齊。腹有詩書氣自華,博覽群書對青少年依舊是大有裨益的。願用更多有溫度的圖書,涵養孩子有氣質的童年。
記者 韓寒、李曉、張勝、王美瑩、陳之殷、劉彬、王斯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