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奮斗者 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碩士畢業,我在小山村裡當“牛倌”

2022年08月17日08:1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奮斗者 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碩士畢業,我在小山村裡當“牛倌”

■講述

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 鄒勇

2016年6月,我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醫學院預防獸醫學專業碩士畢業,來到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

當地為我提供了一套5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拎包入住,讓初來乍到、舉目無親的我覺得格外溫馨,找到了家的感覺。自此,腳踏實地奮斗的歷程開始了:我在屠宰場做過檢疫員,在牛場當過“牛倌”,在脫貧攻堅中駐村當過“網格員”。

回想這些年,有苦也有甜。

這些年,網絡上總會出現這樣的問句——“你見過凌晨兩點的北京嗎”“你見過凌晨三點的上海嗎”……是的,這些繁華都市的夜景我都沒見過。但是,我見過這個小縣城凌晨的生豬屠宰場。剛到縣裡工作時,為了讓老百姓能夠隨時購買到“放心肉”,很多個凌晨,我都會克服困意、踏進“豬窩”,從生豬檢驗檢疫,到裝載上車,再到錄入系統……一通忙碌之后,已是東方既白。

這樣的日子持續兩年后,我又按照單位安排去崗烏鎮小盤江村養牛,做了一名“牛倌”。當時,為了改良關嶺牛性狀,當地引進了一批安格斯母牛,我的職責就是讓它們平穩度過在關嶺的隔離期。我和搭檔每天巡查牛圈,觀察母牛們的狀態,稍有異常,便及時為它們進行治療。那時,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媳婦常常“取笑”我,說我對待母牛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要用心。

過了一段時間,我又成為一名脫貧攻堅駐村網格員,“吃住在村,工作在組”,以待貧困群眾如親人的態度,深入群眾家中把脈問症,把貧困群眾找出來、把致貧原因找出來,制定精准的脫貧幫扶策略。

這幾年,身邊的朋友和同事有一些先后離開了。有的辭職回老家發展,有的考取公務員去別的地方工作,原因有很多,比如,沒能在關嶺找到另一半,覺得無法安定下來﹔或者感覺發展遇到了瓶頸,等等。而對我來說,雖然已找到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感覺,也體會著工作的價值感,但要說毫無壓力,也是不實際的。比如經濟方面,基層物價高、工資低,前年我貸款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雖然有公積金按揭付款,但首付和裝修費用數目對我們來說還有不小的壓力。另外,自從有了孩子后,孩子的教育問題、要不要把老人從老家接到身邊來帶孩子……也成為我們小兩口翻來覆去討論的話題。

雖然有種種難題,但是,在哪裡工作生活又會一帆風順呢?我相信,這些坎兒都會在我們的努力下一個個被踏平。在這裡的幾年,我們有了穩定的工作、熟悉的朋友,有了孩子、房子和車子,這一切,都是靠踏踏實實奮斗換來的。未來,我們還有很多計劃。相信政策會越來越好,關嶺的發展會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本報記者陳鵬採訪整理)

■對話

鄒勇:

讀了光明日報《奮斗青春 無悔抉擇》欄目后,認識了扎根雪域高原的黃海芬、鄒濟民夫婦,感到無比欽佩,也非常親切。想問一個具體而又實際的問題:你們在高原上有了自己的小家,是否也面對住房的壓力?扎根基層的年輕人,該如何對待“住有所居”的渴望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委組織部四級主任科員 黃海芬:

的確,購房問題已經成了當代很多年輕人都要面對的一道難關。依靠自己的努力,無論是在北上廣深等發達城市,還是在我工作所在地——西藏林芝這樣的小城市買房、供房,其實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對去基層工作的年輕人來說,大部分情況下,基本的居住保障是在當地黨委政府考慮之列的。比如,我和愛人2017年在廣東讀完大學后,直接到西藏林芝工作。在各級領導的關心關懷下,我們最初居住在單位提供的50平方米的周轉房裡,一個月隻交200塊錢房租,居住空間還是綽綽有余的。看你的情況也是一樣,最初落腳,也有一套溫馨的、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

漸漸地,隨著工作穩定下來、心安定下來,我開始考慮購房問題。可能是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我一直覺得還是要有自己的房子,這樣才更有家的感覺,更有歸屬感。於是,2019年,我們下定決心,用公積金貸款在林芝買了一套房子。付完款的那一瞬間,我特別開心。

時間轉眼就到了2022年,今年是我在林芝工作的第五個年頭,也是服務期滿,決定去留之際。我選擇留下,也想過很多應該留下的理由。但,奇怪的是,當初心心念念的這套房子,卻並不是選擇去留時我心靈天平上一顆很有分量的砝碼。我這才明白,原來房子給予我的僅僅是物質層面的保障,而不是心靈深處的安全感。我一直追求的歸屬感,其實已經深深植根在我的心中,它來源於我選擇投身高原時的不變初衷,來源於我對這片土地越來越深的感情,來源於當地群眾對我發自內心的需要和期待。

作為扎根邊疆艱苦地區的年輕干部,我想,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是很多的,大多數也是相似的。但,隻要理想信念足夠堅定、內心足夠富足,就足以支撐起自己的夢想。讓我們披荊斬棘、奮力奔跑﹔讓我們相信:山海可蹈,未來可期。

(記者陳鵬採訪整理)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