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游 代表委員建議增加人臉識別驗証頻率

2022年03月05日08:28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建議增加人臉識別驗証頻率

  2021年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施行。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了“網絡保護專章”,從立法角度為未成年人提供網絡保護。

  其中提到,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全國政協委員於欣偉

  嚴管孩子通過家長身份証注冊游戲賬號

  “在孩子要求家長人臉識別時,要認真核實用途,倘若是冒用身份玩游戲,家長應敢於說‘不’並合理引導。

  此外,家長也應當尊重孩子,給孩子適度的自由。”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廣州市委會主委於欣偉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這次兩會她帶來了一份關於《壓實網游企業、學校和家長責任 確保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游措施落地見效》的提案。

  於欣偉表示,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國家新聞出版署《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教育部辦公廳等六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已明確了游戲企業、家長、社區、學校、教育、出版、網信等部門在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工作中的主體責任,在全社會共同努力和參與下,已取得明顯成效。不過,這項工作仍然面臨一些挑戰,比如,根據去年發布的《中國游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仍有相當數量未成年人因身份信息冒用或網絡原因不被防沉迷系統識別,從而繞開了防沉迷系統繼續玩游戲。

  於欣偉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多個:一是國家並未強制要求游戲企業或平台設置成年人用戶人臉識別功能,使孩子容易冒用家長身份証來進行認証﹔二是孩子借用學習等需要為由,哄騙家長刷臉通過人臉識別認証,繞開防沉迷系統﹔三是非法團伙出租游戲賬號並代人臉識別網絡黑產及其他網絡求助,更是從技術上帶來防沉迷難題﹔四是防沉迷系統對不需要賬號登錄、不需要網絡、自主下載或購買的單機游戲發揮不了作用。因此,於欣偉提出,需要進一步壓實游戲企業、學校和家長責任,讓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措施真正落地生效。

  對此,於欣偉認為,首先要進一步壓實游戲企業的責任。成年人用戶在交易、登錄時,強制人臉識別,同時,減少疑似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賬戶的人臉識別時間周期、增加人臉識別驗証需求頻率。

  其次,進一步壓實學校的責任。學校要嚴格落實教育部辦公廳等六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細化工作措施,加強手機、平板等終端設備管理,嚴把校內上網服務安全防護關,強化教育疏導關,豐富學生的文體活動,構建家校共育協作機制,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學校要開展常態化的對標檢查工作,對查出的問題,要及時補齊短板漏洞﹔針對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要及時開展專項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要使家長了解孩子可以通過冒用家長或其他成年人游戲賬戶繞開新規,了解如何借助手機管控孩子玩游戲,這些應作為亟待加強的工作﹔要把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管理工作作為評價學校、年級、班級、教師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內容,綜合運用明察暗訪、通報排名、面對面約談、調整主要負責人崗位等方式倒逼責任落實,確保工作實效。

  家長的責任也要進一步壓實。於欣偉認為,家長要樹立家庭是防沉迷第一防線的責任意識,切實承擔自己的管理責任。結合教育“雙減”,優化孩子課后安排,突出加強思想教育和培育綜合素質,防止“雙減”留下時間、讓孩子沉迷游戲。同時,加強學習,掌握沉迷網絡游戲的早期識別和干預知識,嚴管孩子通過家長身份証注冊游戲賬號,控制手機支付限額、日常消費限額和孩子上網的經濟來源。要切實履行監護職責,在孩子使用網絡游戲時要督促其以真實身份驗証,在孩子要求家長人臉識別時,要認真核實用途,倘若是冒用身份玩游戲,家長應敢於說“不”並合理引導。此外,家長也應當尊重孩子,給孩子適度的自由,抽出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

  農村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更應引起關注

  “統籌學校、家庭與社會資源,打破家校壁壘齊抓共管。

  要鼓勵符合條件的孩子寄宿就讀,營造‘大家庭’的氛圍,其間加強教育管理,強化留守兒童生活自理能力。”

  “因為沉迷網絡游戲,很多孩子毀掉了自己的前程。我曾經得到過好幾千名家長的聯名信,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科院副院長趙皖平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當時《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沒有修訂,后來在修訂的過程中征求了我們的意見,最終把網絡游戲相關的內容也寫了進去。”

  2021年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施行。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了“網絡保護專章”,從立法角度為未成年人提供網絡保護。其中提到,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趙皖平說,相比城市孩子來說,農村孩子沉迷網絡游戲的問題更應引起關注,“在部分農村,隨著大量年輕父母外出務工,隔代養育現象極為突出”。

  據全國婦聯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超過6000萬,總體規模仍在擴大。這些孩子缺乏有效關愛和正確引導,“近乎處於失控狀態”導致許多農村學生出現厭惡原生家庭、厭學和輕生等負面傾向。

  “農村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城裡打工,雖然現在也有農民工學校,但是大部分孩子的監護人不是父母,而是家裡的親戚等,這讓網絡游戲、手機游戲‘有機可乘’。因為孩子小、自控力辨別力都很差,如果沒有外在的干預,就會陷進去,這種例子太多了。”趙皖平表示。

  “農村孩子的課外娛樂主要依賴手機,有人沉迷手機游戲和網絡直播,對學習生活缺乏目標和動力,或因受到網絡不良風氣的影響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趙皖平認為,造成農村兒童精神世界“營養不良”的原因還有兩個,一個是專業教師缺乏,影響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另一個是思政教育缺位,愛國及法制教育流於表面。

  他說,農村小學規模越來越“小”、學生越來越少、老師越來越“老”的狀況依然存在。 大約隻有40%的村小學有專門的體育、音樂和美術老師,各村音樂、美術、計算機等課程老師大多是文化課老師兼職,素質教育教師仍然極度缺乏,教師專業不對口現象十分突出。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已成為制約農村教育持續性發展的瓶頸。學校向來是執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場所,農村小學的思政教育往往單純依賴《道德與法治》課,而思政老師又由其他老師兼任,精力分散對課程的研究和挖掘不夠,往往僅照本宣科地完成基本教學任務。

  趙皖平建議,要涵養農村德育文化氛圍,營造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切實採取措施,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加強德育實效性建設,積極營造健康的育人環境。“結合地區特點,挖掘地方資源,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以文明禮儀教育為主線,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抵御外界的不良風氣。建立健全心理咨詢和輔導制度,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引導同學之間互敬互愛,增強對老師的信任,做到有的放矢。”

  他還提到,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班刊、校刊等平台加強宣傳陣地建設,牢牢把握正確的思想行為導向,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趙皖平還建議,要統籌學校、家庭與社會資源,打破家校壁壘齊抓共管。他說,要鼓勵符合條件的孩子寄宿就讀,營造“大家庭”的氛圍,其間加強教育管理,強化留守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培養自尊自強的精神,鼓勵孩子定期與父母親人電話、視頻溝通感情。同時,幫助孩子戒除“網癮”,引導家庭走出“愛的誤區”,要求家長制定家規,多陪伴孩子做作業、運動、做家務。建立“家校聯系卡”,方便實際溝通聯系。

  “開展隔代教育監護人培訓班,由學校在春節或其他節日農民工返鄉時間,組織孩子父母、祖父母參加家長培訓班,教授家庭教育的技能和方法,鼓勵在家長會時互相交流討論,改進教育方法。設立校園開放日,邀請家長走進校園,深入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趙皖平說,要強化師資配備,將鄉鎮黨委干部、公安干部、地方優秀黨員和地區“好人”補充進道法課程的兼職教師隊伍,豐富思政課程內容,對本土紅色教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文/本報記者 孟亞旭

  全國人大代表楊金龍

  合理引導游戲時間 不宜走極端

  “不宜走極端,完全不讓孩子們打游戲也很難真正實現,而是要合理利用時間,玩游戲不能過度。”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持續對游戲行業進行整頓,劍指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技師學院教師楊金龍早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就提出建議,用“刷臉”技術來實現“實人認証”,以“實人認証”為基礎,建立防沉迷防過度消費系統等。2020年下半年,楊金龍就陸續收到相關部門的書面答復,介紹有關政策正在制定中,這讓他備受鼓舞,“提出建議管用,實現上下聯動,履職積極性更高了”。

  此后,對游戲的規范管理持續進行,楊金龍也一直關注,他認為近年來年輕人沉迷游戲的問題有了明顯改善,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游戲開發商要注意內容和情節對年輕人的影響,家長要更關心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學校要為孩子們提供更豐富的文體活動,綜合施策,逐步改善這個問題。

  楊金龍表示,2021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提出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時間,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嚴格落實網絡游戲用戶賬號實名注冊和登錄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注冊和登錄的用戶提供游戲服務。

  談及一些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游的措施,楊金龍表示:“我認為不宜走極端,完全不讓孩子們打游戲也很難真正實現,而是要合理利用時間,玩游戲不能過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游戲有社交屬性,有的孩子玩游戲,可能就是小伙伴都玩,這樣大家才有共同語言。家長也不能推卸自己的責任,有的小孩沉迷游戲,是不是說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存在缺失?為什麼別的孩子就沒這麼沉迷,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從游戲本身來看,內容要正能量一些。有些游戲內容比較殘酷,甚至血腥,小孩子可能會沉迷其中的角色,對身心健康不利。所以,游戲開發和后期審核上要嚴格把關,內容最好是益智類的。游戲開發者要思考,一款游戲出來后,內容和情節對社會有沒有危害,對小孩有沒有危害。”

  楊金龍稱,現在對游戲行業進行了一些限制,包括時長等,除了控制,還要合理引導。要減少孩子們玩游戲的時間,就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選擇,用更有意義的事情來填充空余時間。比如,各級各類學校要多提供一些文體活動,讓學生們在學校的課余活動再豐富一些,在學習之余可以多參加體育活動,有益身心健康,也能培養更多愛好,提高格調。此外,家長也要更重視,小孩的習慣是可以培養和規劃的,家長多用心陪陪孩子,也多提供一些興趣愛好活動,對於玩游戲也立一些規矩,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律。(記者 李澤偉 統籌劉曉雪)

(責編:溫璐、吳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