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型在線輔導:深化“雙減”的積極探索
北京市教委日前發布《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試行)》。明年1月1日起,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實施范圍拓展至全市,全市646所學校33萬余名初中生將可免費接受在線輔導。在線輔導學科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九門,輔導時間為校歷規定的每個學期周一到周五的18:00-21:00(原則上不含節假日和寒暑假)。
“雙減”政策實施后,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線上線下校外學科類培訓被嚴格禁止,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對“雙減”工作進行嚴格監督,“雙減”初步取得積極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擴大實施范圍,為全市初中生免費提供在線學科輔導,可能會讓人覺得是一種變相的“校外學科培訓”。對此,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開放型在線輔導不是“在線補課”,也不是組織學生上線開展簡單的重復學習,而是與校內供給相配合的公共資源,為初中生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特色分類輔導。
之所以說開放型在線輔導不是變相的“校外學科輔導”,主要在於該計劃並非始於“雙減”政策實施之后,本身不具有為被禁止的校外學科輔導提供“變相形式”的目的。據介紹,該計劃2016年11月在通州區啟動第一階段試點,2018年3月、2019年10月分別在其他幾個區啟動第二階段、第三階段試點,前三階段試點效果整體良好,推動了區域間教育均衡發展,成為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有機組成部分。現在,該計劃實施范圍拓展至全市,適逢“雙減”政策全面實施並與之融合,應當成為進一步深化“雙減”政策的積極探索。
之所以說開放型在線輔導不是“在線補課”,主要在於該計劃為初中生提供的在線輔導,不是對學校教學內容的重復或“補充”,而是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匹配學生實際需求的個性化、差異化輔導。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認為,“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九成的答疑輔導需求能夠在校內得到解決,希望家長和學生都理性看待在線輔導,確有需求時科學使用平台提供的服務。開放型在線輔導回應了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輔導需求,但並非提供“課內不足課外補”或“別人都要補,我也必須補”的學科輔導,因此不會導致新的“教育焦慮”“教育內卷”。
之所以說開放型在線輔導不是變相的“校外學科輔導”,也不是簡單的“在線補課”,還在於該計劃不僅是為初中生提供的個性化、差異化特色分類輔導,也是一個促進教師提升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成長計劃”,是一個促進教學相長、增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效益的教育發展計劃。實施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賦予了學生選擇教師和課程的自主權,賦予了家長和社會對教師在線輔導的監督權,以及對計劃實施效能的評價權。
同時,教育部門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對教師教學行為、輔導過程及其質量進行監測評估。上述這些方面,作為公共教育服務的政府項目才會予以重點考量,如果是以往各種補課包括校外學科輔導,對此都不會特別關注。
為避免開放型在線輔導成為“校外學科輔導”“在線補課”,該計劃不但從項目性質、實施原則、發展方向等方面明確了功能定位,而且從實施細則、技術管控、績效評價等方面明確了具體措施。比如,嚴格控制在線輔導的時間(僅限校歷規定的每學期周一至周五18:00-21:00),防止在線輔導變成節假日、寒暑假補課﹔嚴格控制學生單次接受輔導時長(不得超過30分鐘),學生如果過分依賴甚至沉迷在線輔導,會觸發系統報警。教師通過在線輔導獲得相應的勞務收入,但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對此並不進行單純的物質激勵,避免教師因參與在線輔導而弱化校內課堂教學的主責地位。
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防止產生某些變形或異化。比如,應防止學校和教師有意引導學生集中選擇某些時段、某些學科的輔導課程,或者集中選擇某些教師的輔導課程,從而使在線輔導變成事實上的課外集中補課。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明顯違反了“雙減”政策規定。教育部門應當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對上述異常情況及時監測並予以遏制。
可以預料,北京市推出的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將對其他一些地方產生示范帶動效應。財政狀況好的地方能夠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學生提供免費在線輔導服務,而在財政狀況欠佳的地方,有可能將在線輔導服務的成本部分或全部轉由學生家長承擔。這種情況也是必須避免的。相關地方應當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依法加大對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投入,堅決防止在深化“雙減”教育改革中加重家長的經濟負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