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暑期“紅色作業”,如何走心又走“新”

長沙高新區金橋小學供圖
長沙高新區金橋小學供圖
長沙高新區金橋小學供圖
長沙高新區金橋小學供圖
長沙高新區金橋小學供圖
做一名編輯,閱讀相關影視資料、評論資料,編輯一份有關黨史的獨特素材﹔開啟研學之旅,為革命烈士紀念館做一份特別的研學攻略﹔手繪一張黨史思維導圖,讓黨史學習教育走心又走“新”……這個假期,獨特的“紅色作業”,讓學生走出校門,跳出書本,行走在紅色熱土上,在文化中成長、在實踐中鍛煉,在感受、理解紅色文化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成為明德尚學、能群力行的社會棟梁——
1.讓“紅色作業”“動”起來
曾經“滿腹公式”的江蘇省清江中學高一年級丁芷馨,假期一直接受振奮人心歷史的熏陶,除了公式,黨史也銘記於心。
江蘇省清江中學高一年級語文組在暑假作業中特別設計作業:學習百年黨史,觀看相關影視資料(如《覺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國》建黨百年慶典及文藝晚會《偉大征程》),閱讀相關評論資料,自己編輯一份有關黨史的獨特的素材資料,資料開頭加一段編者按,闡述自己選編資料的主題以及自己的理解。
“平時,我們總會花太多的時間與思維題目打交道,很少可以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相對偏文科的知識,這次作業恰恰是一個良機。”丁芷馨告訴記者,她正在整理這份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素材,學習黨史不僅僅是拓寬了知識面,也了解到了革命先輩們的救國強國之路,更為將來有志於報效祖國的我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地名是具有生命力的歷史,地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淮安市民政局、教育局、慈善總會在淮陰中學、清江中學和北師大淮安學校等校在學生中開展“我心中的紅色地名”主題征文活動。蘇皖邊區政府舊址、周恩來童年讀書處舊址、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新安旅行團革命歷史陳列館等淮安市14個紅色舊址成為青少年的研究對象,撰寫人物傳略、歷史典故、名人軼事等成為他們假期的一項“紅色作業”,對紅色地名的認知及對其蘊含的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進一步抒發愛國愛家情懷,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學校的紅色育人特色作業是讓學生手繪一張黨史思維導圖。”北師大南山附校中學部副部長、學生處主任李依樵告訴記者,學生們根據自己對黨史的學習思考,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精心繪制黨史“思維導圖”,分解細化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從中緬懷先烈浴血奮戰、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深切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從黨的光輝歷程中汲取奮進的力量和智慧,做到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湖南省祁東縣啟航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許多當地的留守兒童在這裡上學。老師們介紹,暑期鼓勵學生創作建黨100周年主題繪畫、書法、剪紙作品、手工作品等並拍照﹔鼓勵學生記錄觀看建黨百年相關影視作品的心得體會,以觀后感、影評、手抄報、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學生和家長自學唱紅歌,鼓勵學生用手機拍攝發班級群及朋友圈。
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學生們來說,今年的暑期作業則是一場“動起來”的紅色之旅。今年,數字夏令營活動的主題是“傳承紅色文化爭做時代新人”,東城區教工委、教委面向全區中小學生打造了線上“東城區文化教育地圖”,紅色文化教育地圖上有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東交民巷、陳獨秀舊居等紅色教育基地,同學們可以“按圖索驥”,探訪平時“擦肩而過”的紅色地標,並點開相應的任務鏈接完成相應任務。除了探訪紅色基地之外,還設計了觀閱紅色經典、了解偉大成就、採訪身邊黨員等欄目板塊。
“其實這是東城德育特別傳統的一項活動,每一年都給孩子們提供豐富的板塊。每個學校都會推薦給孩子們,孩子們足不出戶,不受地域的限制,也不受疫情的紛擾,就能夠在這個平台上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從學校角度來講,我們開學也會依照項目來統計孩子的參與數量,梳理參與活動后的成果,落實數字平台開展活動的時效性。”東城區史家小學教師萬平說。
2.走心作業不是“一味輸出”,更提升學習能力
暑期,袁華(化名)回到山東老家探訪了95歲高齡、74年黨齡的太姥爺。
“跟隨著太姥爺的講述,我仿佛來到了抗戰時期的華北平原,目睹了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前赴后繼,等來了抗戰勝利,我仿佛來到土地改革的田間地頭,眼見那貧苦農民翻身把歌唱,我仿佛來到改革開放的街頭巷尾,聽見春風拂過人們激動的臉龐……聽完太姥爺的故事,我要樹立遠大理想,立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我要從現在做起,培養好學習習慣,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隊員。”完成採訪作業后,袁華在東城區數字德育網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還展示了和戴著勛章的太姥爺的合影。
“我來講董存瑞的故事”“我來給大家唱《團結就是力量》”……啟航學校小學部校長賀娟娟向記者展示學生們的作業,“不少學生父母外出務工,暑期由爺爺奶奶照顧,他們平時也不太懂如何使用手機,但為了協助孩子完成‘紅色作業’,還特意試著學拍小視頻,讓同學們呈現出最好的自己。”賀娟娟欣慰地說。
“出生在和平年代,弘揚民族精神,已然不需要我們如革命先烈般在戰場上拋頭顱,洒熱血,但是革命先烈的種種精神,我們不能忘懷。”啟航學校學生李旭瑩說。
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紅色作業”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悟。“編輯一份有關黨史的獨特資料不僅僅是一項素材積累,更是一項將我們與時代,與國家緊密聯系,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偉大。”清江中學學生王浩祺談起自己的假期“紅色作業”時表示,在這個過程中,不是一味接收,而是逐步提升自己獨立學習的能力,為長期學習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對北師大廣州實驗學校高一3班學生袁沛珊來說,完成高中學段布置的黨史劇本創作暑期作業,更是一次探究。“上網搜尋資料、與同學交流意見,鍛煉自己的篩選信息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演講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控場能力和協調能力。”
在完成作業中,袁沛珊的興趣越來越濃,她告訴記者,“學校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於黨史不同時期進行研究探討學習並寫出學習報告,可以提議學生外出到各類黨史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團結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
3.探索:契合校情學情打造特色品牌
對不少學校而言,這份暑期“紅色作業”也是一次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學習,組織同學們關注全國少工委微信公眾號,進入“講給少先隊員的黨史故事”欄目,每周學習1-3個黨史故事,加深對黨史的認識理解﹔有尋訪,鼓勵同學們利用假期跟隨家長走訪紅色革命場館,開展實踐體驗活動、紅色研學活動,用文字、照片或視頻等形式記錄下思考和感悟﹔有實踐,建議同學們利用假期跟隨家長參觀科技館、閱讀科技類書籍,感悟建黨百年科技進步,並提交貼上照片和感想的手抄報﹔或是利用假期動手做一個感興趣的家庭小實驗並提交實驗視頻。
北師大石家庄附校大隊輔導員張苗苗表示,學校希望通過紅色育人特色作業的方式,引導學生採用實地走訪、調查研究、合作討論、思考感悟等方式,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了解黨領導人民創造的偉大歷史。同時教育學生從小聽黨話,跟黨走,激發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如何設計一份高質量的暑期“紅色作業”,達到育人效果?
“我想,布置‘紅色作業’目的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強德育教育效果。其一,紅色文化是中華兒女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創造的文化精髓,具備著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小學需要基於本土紅色資源,積極挖掘德育資源,並且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使得革命教育優勢有效地轉變成為新的德育價值。其二,紅色暑假作業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紅色文化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很多英雄事跡就發生在離小學生不遠的祖輩身上,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或多或少地聽到和了解到這些事跡。作為小學德育教師,要將這些資源合理運用。其三,能夠淨化校園文化環境。將紅色文化合理地應用在小學德育教育中,能夠很好地減輕社會上一些不良文化對小學生的侵蝕,彌補小學德育教育的不足,為學生營造一個紅色健康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賀娟娟表示。
清江中學高一年級語文組組長崔玉談到設計暑期作業的初衷:積累一份高質量、有價值的寫作素材﹔要求有自己的視角,是為了引導學生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從而更好地觸動學生自己去體驗、感受、思考﹔要求加“編者按”闡述自己的主題理解也是為了推進思考的深入,隻有真正地理解,才可能真正地崇敬。想要把精神的種子培養成根深葉茂的大樹,必須深刻理解每一個歷史階段中高尚的革命精神的珍貴之處,以及為什麼珍貴﹔深植高尚的精神,厚培理想的種子。讓學生看到精神的榜樣,生發“我想要成為這樣的人”的願望﹔交流環節的目的是希望學生看到更多優秀的作品和優秀的伙伴。
“暑期‘紅色作業’是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把握創新育人發展主旋律的有益嘗試。課外紅色活動成為課堂德育的有益補充,有利於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通過品讀紅色故事、丈量紅色熱土,能更明確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迸發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堅定地與國家未來發展同向同行。”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爾葭認為,為進一步突出活動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紅色課后作業可以做如下探索:一是要契合校情學情,打造特色品牌。二是要精心策劃,避免重復學習。三是要鞏固運用學習成果,推動紅色教育入腦入心。
(文中部分採訪者為化名)
(本報記者 靳曉燕 劉博超 周世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