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塵封80年的歷史如何被激活
部分中小學校在“小小圖書館”舊址開展研學活動。國網舟山電力阿拉來嘞志願服務隊供圖
“小小圖書館”第一任館長胡時杰外甥女胡亦男。國網舟山電力阿拉來嘞志願服務隊供圖
一次青年志願服務,讓一段塵封了80年之久的紅色歷史重新浮出水面。
“2015年,我們在做老兵口述史搶救性整理志願服務時,總是聽老兵們提及‘小小圖書館’,他們的青春歲月似乎或多或少都和‘小小圖書館’有關聯。”國網舟山電力阿拉來嘞志願服務隊隊長李憶說,“當時,我們很好奇,‘小小圖書館’究竟在哪兒,有些什麼故事?”
“小小”青年大作為
經過剝繭抽絲,李憶輾轉托人找到了“小小圖書館”第一任館長胡時杰的外甥女胡亦男。
時光回溯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烽火迅速燃遍全國各地。“八一三”淞滬抗戰后,為躲避戰亂,20歲的胡時杰從上海回到家鄉浙江舟山定海。
一腔熱血的胡時杰在當時的《舟報》上發表評論痛陳時弊、宣傳抗戰,很快結識了定海一批志同道合的進步青年。陳維周、陳維城、陳達夫、江厥成、李鬆年、李隆華……這些青年才俊在1936年開始就組織了一個秘密讀書會。他們在陳維周家集中了一批書籍和上海抗日救國會寄來的刊物,隻限內部流通,並不公開對外。會中各人可以到他家去取閱,以練習本為借閱簿,自行登記。這就是“小小圖書館”的雛形。
1937年10月,他們將集中在陳維周家中的圖書搬遷至定海縣前街13號胡時杰家中,“小小圖書館”正式成立,由胡時杰任館長主持日常工作。
“那時候,‘小小圖書館’發展很快,藏書從幾百冊一下子增加到4000多冊,讀者也從幾十位增加到近2000位,后來這些人大多數加入了革命隊伍。”胡亦男回憶,“1938年1月,我們在縣前街的家比較小,適應不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就搬到了現在這裡——城隍廟前2號”。
1938年10月,中共定海縣工作委員會成立后,“小小圖書館”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由秘密轉為正式公開。當時它不僅提供圖書借閱服務,還印發報刊、開辦時事講座,宣傳抗日救亡運動。隨著影響力的進一步增大,“小小圖書館”還在沈家門、岱山東沙、白泉等地開辦了分館,建立了流動的圖書箱。
“當時‘小小圖書館’跟抗日宣傳隊活動都是在一起的,與宣傳隊一起下鄉演出,演抗日的劇目,教唱抗戰的歌曲,把流動圖書也一起帶下去。”胡亦男告訴記者,“小小圖書館”成立后,擔負起了喚醒民眾、團結人民和溝通聯絡各地抗日組織的樞紐和橋梁作用。為了提高廣大民眾的抗日覺悟,他們興辦了兩期民眾夜校,分識字班和職業青年教育班,設國文、英文、尺牘、常識等課,讓家庭婦女、失學青少年等都來夜校讀書識字,進行免費教學。每逢周六的晚上,圖書館或召開時勢討論會,或舉行文藝演出。
胡亦男說:“小小圖書館”在飽受迫害的情況下堅持斗爭,一直堅持到1939年6月23日定海淪陷。“小小圖書館”在民族危亡時刻,起到了宣傳群眾、動員群眾和組織群眾的重要作用,也團結了一大批熱血進步青年,鍛煉和培養出了不少抗日志士,同時在傳播馬列主義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這裡也將成為我們永恆的抗戰記憶。
胡亦男退休前是舟山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退休后,她一直為“小小圖書館”奔走,整理“小小圖書館”史料,希望能將這段記憶保留下來。
2002年5月20日,在她聯合有關人士的推動下,城隍廟前2號的“小小圖書館”遺址被舟山市文物部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點。遺憾的是,時至2015年,“小小圖書館”遺址在舟山知曉度微乎其微,更別提知道其背后的故事。
“小小”故事最生動
李憶還記得第一次聆聽胡亦男講述“小小圖書館”的曲折故事,心潮澎湃,當即表示:“歷史不能斷層,紅色基因需要傳承。這些紅色故事是最生動的教材,每一段真人真事,才是紅色火種生生不息的燃料。”
李憶找到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科學技術學院團委書記孫昕皓、定海區志願者協會相關人士商量策劃,希望能聯合起來一起為“小小圖書館”做點事情。
由此,“小小”接力 擔當傳承——“小小圖書館”紅色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項目孕育而生。
項目開始前,李憶首先帶著志願服務團隊做了一次調研,發現舟山全市中小學生對“小小圖書館”的知曉率僅為5%。
調研還發現,“小小圖書館”缺少系統性、綜合性的研究和挖掘,隨著革命前輩的老去,這些故事面臨被埋沒的危機﹔“小小圖書館”舊址為私人住宅,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在舊址復原﹔僅靠胡亦男等一些老前輩進行義務宣講,局限性較大,傳播力度有限,青少年很難產生共鳴。
李憶認為,“改變現狀,必須經過‘認知-認同-踐行’三步。”
為此,項目確立志願服務由老(黨員)志願者、多支青年(團員)志願者、少年(紅領巾)志願者組成的龐大志願團體,一方面深入挖掘“小小圖書館”的精神坐標,尋訪與“小小圖書館”相關人士,搜集資料,錄制口述故事﹔另一方面協助舟山新四軍研究會推動“小小圖書館”(新館)建設工作。
“青少年既是紅色精神熏陶的接受者,又能成為最活躍的傳播者,我們的項目要實現傳承與被傳承的‘合二為一’。”李憶說,“我們的目標是面向舟山市中小學生播種‘小小’,接力‘小小’,實現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如今,80多歲的胡亦男作為“小小圖書館”紅色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隊員,格外忙碌,時常出現在舟山市各中小學校、各大中小企業作講座,每次受邀講座,她都要提出不接送、不吃飯、不收費(“三不”)要求。
胡亦男說:“既然了解了這段歷史,就有義務把它講給更多的后人聽。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很感謝上一輩的老同志,也時常被他們的精神感動,我有一種責任,要把他們以前的革命歷史給留下來,為后代做一個榜樣,要做好這塊工作,要講好中國革命的故事。”
2016年,籌備1年之久的“小小圖書館”新館,正式免費開放,這裡展示的115冊舊館藏書,都是“小小圖書館”志願服務團隊通過“走征尋訪晒”的方法征集而來。6年來,項目還採集了20位老兵故事,形成12400分鐘的口述視頻,為舟山市儲備歷史文獻資源。如今,位於舟山市圖書館四樓地方文獻部的“東海小小圖書館”展廳,是舟山紅色教育基地,也是舟山人民網紅打卡地。
同時,這些歷史鉤沉的真人真事,被編制成了一批“小小”經典作品集,還創作出了“小小圖書館”原創歌曲、漫畫、動畫片和一批郭沫若題詞印章等周邊產品,在舟山乃至全國傳遞。
一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讓“小小”種子孕育出強大的精神動力,實現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擔當“小小”接力棒
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科學技術學院是志願服務項目發起方之一,孫昕皓告訴記者:“‘小小圖書館’志願服務項目從2015年啟動以來,學院共有5400多名在校大學生自願參與過這個項目。他們參與志願服務的過程,本身也是一次很有意義的紅色教育,很多同學畢業后,談及在舟山讀書的經歷,還會很自然地說起舟山定海有個‘小小圖書館’。”
王嵐是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科學技術學院一名在校大學生,她是在一篇微信推文中初識“小小圖書館”,后來發現學院有這個志願服務項目,就趕緊報名加入。
王嵐的志願服務內容是資料整理,“文字的力量或許薄弱,卻劃下了無法磨滅的一段痕跡,很榮幸跟著胡亦男奶奶重新探索這一段歷史,當翻開那泛黃的手札的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那一段熱血沸騰的歷史”。
王嵐告訴記者,至今還記得胡亦男奶奶說過的一句話,“我從小是在‘小小圖書館’長大的,繼承和傳承好‘小小’精神是我的責任與義務”。
“胡奶奶的這句話,時常縈繞在我心間,我們應該擔起時代使命,將這些逐漸被時間掩埋的歷史繼續講下去,或許我們的力量是薄弱的,我們做的或許微不足道,但請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和王嵐不同,魏佳藝、王達、楊曉棟、周曦等很多同學是參加志願服務項目后,被“小小圖書館”的故事震驚了,才知道曾經有這麼一群青年在舟山定海以書會友,讀書圖強,為民族救亡孜孜不倦地斗爭。
對於少先隊和團員中,“小小”精神則是一種日用常行。
“小小圖書館”青年志願服務項目通過線上打卡,每月評比,開展我來講小小故事、我來演小小英雄、我來答小小歷史、我來幫小小做事等“四個我來”行動,讓少先隊和團員在先行先做中與“小小圖書館”結下不解之緣。
線下還走進中小學校開展宣講活動,通過看一部動畫、聽一個故事、說一句感想、答一道問題、演一個角色、繪一幅作品等“六個一”活動,讓“小小”的信念之花朵朵綻放。
“我特別喜歡‘小小·講故事’的漫畫書,還見過頭發花白的老爺爺,他們斗智斗勇,是我心目中的蓋世英雄!志願者哥哥姐姐們,帶著我們看動畫、聽故事,扮演英雄角色,閱讀打卡通關,志願者哥哥姐姐們還讓我們1-3年級的小朋友畫出小小圖書館,4-6年級的小朋友寫100字的感受,我們對‘小小’兩字有很多想法,我們作為小學生為了祖國一定要好好學習。”舟山市定海區舟嵊小學三(2)班王贈寧告訴記者。
2020年4月,“小小圖書館”正式寫入鄉土教材,成為全市小學生德育必修課。
目前,舟山全市中小學生對“小小圖書館”的知曉率從2016年的5%,上升到2019年8月的94%。全市中小學生基本都能正確回答舟山的抗日起點是“小小圖書館”,“小小圖書館”的舊址在定海縣前街、新址在舟山圖書館四樓,“小小圖書館”的第一任館長是胡時杰,還有250余名紅領巾講解員接過“小小”接力棒,擔當“小小”傳承人。
暑假來臨,李憶和志願團隊更忙碌了,“今年恰逢建黨100年,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志願服務更應該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講好紅色故事,我們准備帶‘小小圖書館’項目走進社區,讓中小學的團員和少先隊員在暑假期間也能浸潤在‘小小’書香中,傳承紅色精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圍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