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第七站:日本東京

在早稻田大學重溫初心使命(海外學子尋訪革命前輩的紅色足跡)

夏周正 佟思文
2021年07月29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早稻田大學歷史館碑。
  夏周正攝

  圖為櫻花掩映的早稻田大學中央圖書館。
  夏周正攝

  不少革命先輩都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下過學習與奮斗的青春足跡。其中,談到 “中日友好邦交的橋梁”,有一個名字享有盛譽,那便是——廖承志。
  圖為早稻田大學標志性建筑大隈講堂。
  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攝

  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知名學生名錄中,李大釗、陳獨秀等革命前輩的名字赫然在列,他們都在這裡留下過學習與奮斗的青春足跡。留學奮斗期間的經歷,為他們日后的革命思想埋下了種子。其中,談到“中日友好邦交的橋梁”,有一個名字享有盛譽,那便是——廖承志。

  

  (一)

  廖承志於1908年出生在日本東京大久保(距離早稻田大學約兩公裡),可謂是從出生開始便與早稻田大學結緣。

  值得一提的是,廖承志幼年時在東京的家,便是孫中山主持革命活動的主要聚會場所,因此,他從小便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由於其父親廖仲愷積極投身於中國革命之中,青少年時期的廖承志,便隨父母為革命多次輾轉於中國內地、東京與香港等地。

  1927年,國內的形勢風雲突變,廖承志與同窗摯友關澤恩踏上了赴日留學的旅途。在留學期間,廖承志就讀於父親早年就讀的學校——早稻田大學,並參加了該校學生團體“文化思潮研究會”。后來,經友人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東京特別支部組織的 “社會科學研究會”活動。

  在早稻田大學的學習生涯中,廖承志積極參與各類學生運動,並宣傳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然而,其高漲的革命熱情引來了當時日本當局的密切監視,使其飽受非議,被迫結束了求學生涯。不過,也正是這段在早稻田大學學習、參與革命活動的經歷,讓他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並找到了終其一生為之奮斗的崇高信仰。

  (二)

  1962年11月9日,在多方努力及同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的日本自民黨元老鬆村謙三和廖承志的共同推動下,廖承志與日本前通商產業大臣高碕達之助在北京簽署了《中日長期綜合貿易備忘錄》,在兩國的關系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鑒於廖承志對中日友好做出的重大貢獻,在1982年10月6日,他獲得了母校早稻田大學授予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作為校友,廖承志和母校早稻田大學一直保持著積極的聯系。晚年,廖承志收到早稻田大學的百年校慶活動邀請。他曾致信早稻田大學校長清水司,在信中這樣寫道:“我十分高興地收到您盛情邀請我參加早稻田大學成立一百周年校慶活動的信,至為感謝。我年輕時曾有幸就讀於早稻田第一高等學院,其時情景,至今難忘。喜看母校今日興旺發展,桃李芬芳,而且為中日友好作出積極努力,不勝欣慰,值此早稻田大學成立一百周年校慶之際,請接受我作為一個校友的由衷的祝賀。”

  (三)

  每當讀到廖承志和早稻田大學的故事,在早稻田大學讀書的我們便感到熱血沸騰,驕傲不已。同時,我們當代中國留學生也在不斷反思,在新時代、新機遇之下,應該如何繼承並踐行這些革命前輩的革命精神,為祖國效力,為中日友好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些事跡和這些精神時刻提醒著我們,在留學奮斗的大好青春年華中,不要庸庸碌碌地活著﹔在和平年代裡,更應該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報效祖國。

  想起曾經讀過的一本書,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信念不是鐵錘下繚亂紛飛的火花,而是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不是夜空中轉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裡島上徹夜不息的明燈﹔信念讓你為了擺脫飢寒交迫的日子而奮發圖強。”

  縱觀歷史,廖承志等革命前輩在早稻田大學學習與奮斗的經歷,深深地激勵著我們新時代的青年。這些事跡,讓我們為之感動、為之震撼。這樣鞠躬盡瘁的榜樣,永遠值得后人頌揚。

  作為新時代的海外學子,我們應該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承接先輩的寶貴精神財富,自強不息,發憤圖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繼續奮斗!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