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清末民初有十萬女學生 窄衣窄褲被明令禁止--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廣州清末民初有十萬女學生 窄衣窄褲被明令禁止

2013年08月06日13:35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廣州清末民初有十萬女學生 窄衣窄褲被明令禁止

  上世紀三十年代廣州身穿旗袍的時髦女子。那時的旗袍已能完美地勾勒身體曲線。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西關小姐。

1921年,嶺南中學的女生合影,穿著清一色的文明新裝。

1907年夏葛女醫學堂的畢業生,一洗鉛華,儀容嫻靜。

成為時尚引領者愛上文明西裝高跟鞋

  “中國人外國裝,外國人中國裝”﹔“男子服飾像女,女子服飾像男”﹔“妓女效女學生,女學生效妓女”……借諸舊報刊上這些形象描繪,民國初年廣州女子的服飾風尚熱熱鬧鬧地扑面而來,她們把等級森嚴的衣飾禁忌拋在腦后,勇敢地展示出粉頸、雪腕和曲線。一部民國初年的服飾風尚變遷史,就是她們漸漸獲得個性和自我的成長史。

  據統計,到辛亥革命前后,廣州已有十萬女學生,這些女孩子大多出生於富裕之家,更早接受歐風美雨的熏染,她們更早獲得了讀書求知的權利,同時也成了衣飾時尚的引領者。

  漸出深閨

  真光書院最早隻有六名女生

  數說女學

  1860年到1907年,廣州大約出現了約40所女子教會學校。

  真光書院於1872年創辦,最初隻招到了6名女生。培道女塾於1887年創辦。

  1907 年,廣州共有7 所女學,在全國位居前列。

  至1920年,夏葛女醫學堂已培養出160多名女醫生。

  辛亥革命前后,廣州已有10萬女學生。

  廣州是全國最先浸染歐風美雨的地方,西關小姐也比其他地方的大家閨秀更為幸運,她們更早得到了上學與求知的權利。

  廣州最早出現的新式學校大多隸屬於教會。從1860年到1907年,廣州大約出現了約40所女子教會學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那夏禮女士於1872年在廣州金利埠(今六二三路)創辦的真光書院,它也是真光書院的前身。還有1887 年,美國女傳教士容懿美女士在五仙門主持創辦的培道女塾。雖然在辦學初期,這兩位女士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觀念格格不入,也經歷了第一次招生隻有幾個人報名的尷尬與無奈,但隨著女學漸興,生源慢慢穩定了下來,后來,這些女子中學更成了聞名遐邇的貴族學校,非聰慧而家庭富裕者,很難得入其門。

  教會辦了中學,還要辦大學。1899 年,由美國長老會委派富利醫生在廣州西關逢源西街尾(現龍津西路逢源西街)主持創辦了廣東女醫學堂,1905年改稱夏葛女醫學堂,至1920年,該校培養出了160多名合格的女醫生,這些畢業生的足跡遍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廣州本土人士興辦女學的風潮,始於戊戌維新前后。著名教育家鄧家驤等人在西關開辦的時敏學堂可謂開路先驅﹔ 1901 年,畢業於夏葛女醫學堂的廣州女子張竹君開辦育賢女學。張竹君聰慧豪爽,是一個極為出色的西關小姐。劉佩箴、杜清池則在西關逢源西街尾創辦廣東女子學堂,后改為坤維女子學堂,即坤維女子師范學校的前身。1906 年,廣州南武學堂因女生增多,在河南(今海珠區)躍龍裡增設南武女學。據統計,1907 年,廣州共有7 所女學,在全國位居前列。

  民國成立后,廣州的女子教育形成了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完整體系,其中女子職業教育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1917 年,私立廣東女子職業學校創辦,初名為廣東女子職業傳授所﹔1922年,廣州市立第一職業學校創辦於西湖路,初名為廣州市立女子縫刺學習所,專招女生﹔1927 年,私立廣東女子體育學校創辦,設體育科和圖工體樂專修科,學業期限為兩年﹔1928 年,省立第一女子中學創辦﹔以仰忠街天馬巷原廣東女子體育學校舊址為校址。

  清末民初,廣州女學之興盛,在全國頗為矚目,據中華教育改進社刊報的統計,女子學生人數逐年遞增,到民國初期,女生已突破10萬之數。1926年后,男女漸漸開始同校,女學遂慢慢成為一個歷史詞匯。

  拋棄禁忌

  中西合璧亂穿衣

  男扮女裝不稀奇

  舊時的西關小姐,講究的是清靜守貞,其衣飾也嚴格遵循禮制規范。在華服的重重包裹之下,這些斂眉低首的大家閨秀,其實更像是衣架子。民國成立后,清朝嚴格的服飾禁忌被蕩滌一空,西關小姐開始步出深閨,走上街頭,走進教會學校,走入百貨公司和跳舞場,她們脫下寬袍長衫,穿上合體的裙襖,更大膽的一些人則穿上了披風、馬甲、大衣、西裝。她們第一次獲得了選擇服飾的權利,也通過這些選擇盡情表達生活熱情,“衣架子”變成了個性鮮明的人。

  在封建社會,女人的褲子隻能穿在裙子裡邊,穿褲子見人是大不敬。然而,辛亥革命后,西關小姐就穿起了褲子。1911年9月,教育部頒布《學校制服規令》,規定女學生自“中等學校以上著裙,裙用黑”,但穿裙子練體操終歸不方便,很多學校就採用短襖窄褲作為“操衣”。這樣的緊身衣褲不僅便於行走,而且更能勾勒出身體曲線,很快就獲得了青睞。作為最早獲得受教育權的女孩子,西關小姐當仁不讓地引導起這股時尚潮流。很多人不僅上課穿,下課也穿,甚至還穿著緊窄的衣褲,堂而皇之走出校門,引來口舌紛紛。

  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報》專門刊登了一篇題為《粵女學生之怪裝》的文章,稱她們“穿著猩紅襪褲,腳高不掩脛 ,后拖尾辮 ,招搖過市”。

  為此,廣東教育司專門發出布告,下令整頓,稱“近來一種女子佻撻……褲不掩脛,此在無知識者為之尚不足責,不謂人格尊貴之女學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本司為維持學風,扶植女界起見,為此特申告誡。此后除中學以上女生必須著裙外,其小學女生凡14歲以上已屆中學年齡者亦一律著裙……”教育司的禁令義正詞嚴,至於收效幾何,則另當別論了。

  “男女平權”是民國初年最受歡迎的舶來觀念之一,在服飾上實現這一理想最為容易,於是女著男裝成為另一股不可忽視的時尚,燕尾服、鴨舌帽、文明杖……無一不成為思想激進者的新寵。出生於西關官宦之家的張竹君是最早入讀西醫學校的女子之一,后來成了非常優秀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她本人就是個典型的“男裝愛好者”,常常西裝革履出現於各種公開場合,發表演說,彰顯出一股“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勇氣。

  愛美風潮

  文明新裝

  廣為流行

  在那個舶來觀念與固有傳統激烈沖撞的時代,“文明”成了令人心醉神迷的一個詞匯,棄絕了舊禮俗、採用西式禮儀的婚禮被稱為“文明新婚”,而拋卻以往富麗繁瑣的裝飾,朴素雅致的短襖黑裙,則被稱為“文明新裝”。翻開上世紀二十年代廣州一些教會中學的老照片,裡邊的女孩子一洗鉛華,昔日必戴的金簪珠釧全消失不見,上身大襟襖長不過臀,腰身窄小,喇叭形袖子中露出纖纖素腕。早期的老照片中,黑色裙子大多長及腳踝,隨著時間的推移,裙子漸漸變短,有的略蓋過膝蓋,大膽露出小腿。“文明新裝”本是女學生專利,后來漸漸成為全城追逐的時尚,以至青樓女子以此為好。

  在飾品方面,拋棄了簪釧、戒指、手鐲、耳環的西關小姐很快有了新寵,那便是自來水筆和眼鏡。在衣襟上斜插一支自來水筆,既是學習的需要,更是時髦的裝飾,而她們對眼鏡的迷戀,常使報刊發出諷刺之聲。1912年的第七期《時事畫報》就刊登了一則題為“眼光淺窄”的新聞,稱:“試觀省垣各眼鏡店,男女錯雜,其門如市,獲利頗厚。說者謂新少年好架眼鏡,其眼光可知雲。”

  絲襪是深得西關小姐青睞的另一個舶來品。在先施、真光、大新等百貨公司裡,各種顏色的絲襪應有盡有。既然穿上了絲襪,繡花鞋就顯得土了,高跟皮鞋才能展示新女子的風採。“女子靴聲橐橐,馬路中疾行如飛”, 西關大屋趟櫳門后“蓮瓣無聲”的舊影,早已遙遠不可追了。

  民國初年,廣州姑娘忙更衣,帶旺了百貨公司的生意。1912年第二期《時事畫報》刊登了一則新聞,打出一個赤裸裸的標題——“縱欲”,文中說:“長堤十八甫之間,危樓高聳,五光十色,如覽寶船,鬢影衣香,熙來攘往,登徒充斥,咸相耳語曰,‘此所謂自由女游公司也’……少年為討好女子計,不惜黃金虛擲,以博其歡,故公司所入,日以萬計。”作者顯然看不慣這種現象,還舉出了某英國紳士,因為妻子太愛花錢買衣裳,故此提出離婚的例子,試圖勸誡那些竭力巴結女孩子的少年回頭是岸。

(來源:廣州日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