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
|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備受關注的高考改革在這個“高考季”又成為熱點。6月初,教育部出台《關於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該文件被認為是新一輪高考改革正式啟動的標志。
高考改革,你有怎樣的建議和期許?6月28日,《民生周刊》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聯合舉辦“問路高考改革”公益沙龍活動,邀請了教育專家、校長中學以及媒體朋友探討高考改革的理想與現實。
>>> 招生,權力放開可行嗎?
高校自主招生一直是高考改革中呼聲最高的話題。教育部放權給高校或者中學到底可行嗎?是否能夠增加學校的自主性以及考生的自主性,以實現考試的公平?
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出現了哪些問題?備受質疑的“小高考”會取消嗎?
袁桂林:高考招生制度要改善、完善,而不是取締,取締可能更不利於我們教育的發展。
高校自主招生要擴大,而不是收回去。現在高校聯盟有問題,要勇於面對和解決,而不是往回撤。把權力交給高校是一種探索,方向是對的。至於怎麼搞,遇到了哪些困難,我們應該積極地面對和解決,而不是要放棄自主考試招生的權力,否則高校的自主權很難保証,高校的特色也很難出現。
儲朝暉:高校應該有更大的自主權,招生的權力本來就是高校的,但是現在是完全按照招生分數線,要招的就是這些人,沒有選擇余地了。
畢唐書:前年我參加一個知名高校校長座談會,我在會上提出幾個問題,如果把招生權交給大學,你們有哪些看法?有一位校長說,如果現在把招生自主權給我,我不敢要。因為中國的國情,給我這個權我也不敢用。
大學的招生存在的問題相當多,可能黑幕重重。所以大學不能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必須設置很多條件,比如公開、透明。
自主招生招什麼?一般的學生還是應當通過統考、統招。有一些特殊學生,如天才、怪才、奇才,學校可以推薦,自己也可以推薦自己,但是必須對全體畢業生公開,而且還得向社會公開。
楊培森:我認為高考應該變一考為多考,可以把招生權力交給中學,由中學對學生進行全程考核,綜合確定這個學生的成績。最了解學生的是中學,每年一次高考選拔的效果都不會優於高中學校公正地推薦的結果。
當然還應該採取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措施。首先要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學生評價體系。
其次,指標的分配,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人口、教育水平、激勵性等問題。
再次,建立一個監督體系,可以考慮四個層面:一是學生層面的監督,學生怎麼排序、進哪個學校,要讓學生組織說了算﹔二是家長層面的監督,要讓家長參與這個過程﹔三是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當然是對學校的監督﹔四是高校對學生的審查,可以將不合格的學生退回去。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層面的監督,多數學生認可的結果肯定是一個好的結果。
另外,還需要建立獎懲機制。對於運行好的學校和地區,可以在指標分配上給予獎勵﹔對於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或者是違規、營私舞弊的要給予嚴厲懲罰。
>>> 指標,從未停息的爭奪戰
高考招生指標的分配一直被詬病。有人認為,招生指標的均衡化是實現高考公平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有人認為,招生劃定指標正是某些區域行使特權,獲得特殊利益的途徑。現實中,招生指標的爭奪戰從未停息。
2013年,國家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重點高校招生計劃由1萬名增至3萬名。新增招生指標能否解決貧困地區考生上大學的問題?高校農村地區生源減少的問題能否得解?
楊培森:現在高考招生指標是先分到省裡,再分到地區這一級,再到縣裡,層層加壓。學校的考試壓力非常大,教師太累,學生學得太苦。
河南今年大約有72萬名考生,規模太大、競爭太激烈。今年高考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高考”,這意味著考試成本的增加,把考生當成罪犯來看待,考試投入的壓力非常大。
袁桂林:因為高校所在地對高校有很多投入,付出更多,對所在地的名額傾斜也有一定道理。所以高校布局應該更加合理,高校資源不應過於集中。
楊培森:可以嘗試把招生指標放到縣一級,由高中根據學生三年的學習情況來分配。
儲朝暉:把招生指標分到縣一級,要怎麼分呢?按人口合理嗎?有的地方教育質量好,有的地方教育質量差一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根據前三年各個大學在這個縣裡招生的數量。但這可能造成新的問題,我們提出的措施和方法需要有可操作性才行。
袁桂林:按人口標准分,需要分步驟進行。第一步以省為單位,如果做出來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現在還沒有以人口為參照分配名額,像河南、山東等一些人口大省,高考是非常難的,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所以到要分到縣這一級,恐怕不能操之過急。
楊培森:可以分幾個層次,國家級的高校應該按全國的人口規模分配指標﹔地區辦的高校,可以向所在地傾斜﹔我們對縣城和鄉村從來都是一視同仁,沒有說縣城可以享有特權。
儲朝暉:我不同意進一步分到縣級,靠這個方式解決不了問題。
實行計劃體制,就必然有分指標的問題。實際上招生的依據和標准,隻能是依據這個學生所具備的條件是否符合學校的要求,其他的如按照計劃分指標都存在不合理性。依據這個標准,學生找學校,學校找學生,形成雙向選擇。
>>> 加分,都給了誰?
今年5月2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推出了《高考加分盜走名校夢》的報道,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2013年,北京市高考考生總體照顧率超過了18%。高考加分政策有沒有可能改善或取消?
儲朝暉:那些得獎的,往往從小學一直到初中、高中,都會得獎﹔而那些不得獎的,可能一直不得獎。對於這種評獎我是不贊成的。我們要通過專業的方式解決公平問題,而不是達到某一種形式化的公平。
一個偏遠地區排名靠前的學生,遠遠要比在條件很好地區考分很高的學生優秀,未來最有發展潛力的肯定是在偏遠地方排前1000名,而分數比大城市學生低的考生。僅僅憑一個高考分數,很難獲得全面的信息。
袁桂林:人口智力的分布應該是隨機的,不可能全部集中在大城市。
楊培森:加分還有一個突出的的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等。現在沒有一個人能講清楚,哪些項目該加分,基層學校都不清楚這些。我們找了很多文件,都找不到明確的規定。前幾年我們才知道,體育上棒球、壘球可以加分。為什麼這些項目可以加分,我們也不知道。
儲朝暉:高考問題背后是一個公平的問題,而公平的問題要通過專業的方式去解決。
袁桂林:加分的權力應該給高校,由高校的專業老師來鑒別這個孩子是不是有特長,是否給他加分﹔而不是看獲獎証書,証書恐怕也有一些是假的。
楊培森:怎麼讓專家們對每一個考生都進行公正的鑒別?理論上是對的,但落實起來非常難。我的主張就是讓高中對孩子進行鑒別。
儲朝暉:我部分贊同你的看法,就是要在高考招生中給高中話語權。但是不能完全由高中來做,高考評價機制是專業評價的一部分。當高中的校長是由當地行政部門任命的時候,如果有官員子弟參加高考,你很有可能優先考慮他。
楊培森: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腐敗都是從上面壓下來的。給了高中以后,我們都是讓學生來評,根本不會去請示書記、市長。
畢唐書:給了名額之后,市長給你打電話,市委書記也給你打電話,你照顧哪一個?所以隻有給考試成績最好、表現最好的學生。
儲朝暉:有這樣做的,有不是這樣做的。監督一個高位的權力機構,比監督一個低位的權力機構要難得多。
楊培森:如果出了問題不光處理校長,首先處理他的上司,這個問題就很好解決了。
>>> 高考改革的走向是公平
未來,我們的高考改革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原則和理念?我們可預見的五年、十年內,高考改革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應該怎樣改?目前高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現在正在做什麼工作?
儲朝暉:更自主、更專業、更公平、更透明,是未來高考改革應該具備的原則和方向。
第一步還是分類、分段,這個已經初見端倪了。高職學校和本科院校差距很大,分開了以后,各段有各段的目標。
現在包括三本、二本的院校都面臨著生源不足的問題。隨著這種形勢的發展,壓力越來越小的時候,就沒有必要考了,任何學生隻要願意就可以來讀。所以真正的考試會集中在高端的一本階段,一本階段的考試肯定會向各個高校擴大自主權方向發展。但是實施的步驟跟外在的環境相關,比如高校提出更強烈的要求。但是現在高校是行政部門的下屬機構,它不敢提。或者是考生提出強烈的要求,這些都會引發變化。
亟待解決的就是要在評價環節盡可能做到公平,這是沒有辦法回避的一個課題。評價要由形式的公平轉向實質的公平,把現在較多的行政力量干預的評價,轉為一種專業的評價,在有些環境中要有獨立的第三方專業評價參與並起作用。大概方向是這樣,具體到各個環節怎麼操作,那是一個技術問題。
袁桂林:公平的問題要解決。實際上各省單獨命題,就是在掩蓋指標分配的不公平。公平問題中最主要的就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平。特別是在高中階段,校際差距、城鄉差距非常明顯,以不公平的資源佔有和配置,面對同一個標准的考試,是不是不公平呢?
當然公平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看。給有著不同的家庭收入背景和智力水平的人,提供同樣的教育機會,這是一種公平,但這還是低層次的公平。高層次的公平,應該是不同的人不同地對待。特別是在公共資源佔有方面,如果我們不強調資源佔有和享受的差異,而用一個標准來選拔,那顯然是不公平的。
畢唐書:要解決公平問題,先必須把見不得陽光的特殊政策取消,如果這一步都做不到的話,很難達到公平。
袁桂林:高考改革是一個綜合配套的問題。國外往往把考試作為高中和高校之間的橋梁,高中信賴它、高校也信賴它,但是又不會完全依賴它,除了它以外還有別的參考因素。在美國,學生課程學了幾門、成績如何,佔的比重一般是30%﹔另外還有學生的社會實踐,參加了什麼社會實踐、有什麼發明創造,都是加分項,由高校來鑒別,中學是如實記錄。
一般考試佔四成,課程佔三成,社會實踐佔三成,加起來綜合決定是否錄取,這也是一個發展方向。但這涉及的問題很多。一個完善的制度的形成,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崔銀娜)
來源:《民生周刊》
相關專題 |
· 高考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_權威全面報道高考 |
新聞排行 | 重點推薦 |
視頻新聞 | 更多>>> |
|
重點推薦 |
高考資訊 備考輔導 院校報考 互動交流 |
高考最新動態高考視點高考政策各地動態新聞人物家長必讀 高考大綱語文數學外語物化生歷地政文綜理綜作文作文素材庫滿分優秀作文 高校招辦訪談招生動態高校信息庫院校信息專業動態模擬填報系統志願填報技巧 在線做題估分高考論壇高考博客圈討論區考試經驗交流試卷上傳試卷下載許願送祝福 |
歡迎教育機構、媒體、高校、出版單位聯系合作! 電話: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