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海歸能量釋放拉升整體辦學水平--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上海財經大學海歸能量釋放拉升整體辦學水平

2012年12月07日12:46    來源:中國教育報    手機看新聞

  “海歸”能量釋放拉升整體辦學水平

  ——上海財大探索海外高層次師資引進培養常任教職制度紀實

  日前,上海財經大學馮帥章副教授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胡穎堯教授合作的論文在《美國經濟評論》雜志發表,他也由此成為屈指可數的在該刊物發表論文的大陸學者之一。歷經6年試用和考核,馮帥章終於有望成為該校第二批常任教職教師,將來可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下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直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

  2005年,上海財經大學開始批量引進“海歸”博士,進行海外院長實聘,率先在國內推行“常任軌”教師管理制度。學校副校長周仲飛告訴記者:“目前全校有120多名‘常任軌’教師,佔在崗在編教師總數的20%,他們已成為提升辦學水平的強力引擎。在7年的探索實踐中,學校形成了讓‘海歸’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走得掉的良好局面。”

  引進海外人才在中國大學並不算新鮮事,但越來越多的高校感到此中有問題:原本在國外很有實力的博士,回國一兩年后卻被“同化”了,在現有體制下磨滅了個性,體現不出高層次人才的優勢,也難以發揮引領帶頭作用。

  上海財經大學領導班子意識到,必須為“海歸”群體設立全新的人才引進與培養制度。“常任軌”制度應運而生。與此對應,原有的教師管理體制稱為“國內軌”。

  “常任軌”借鑒北美著名高校的師資管理模式,按照國際學術標准對教師進行考核與管理。學校為新進海外人才設定6年試用期,入職3年進行中期考核,6年后進行全面考核。如果申請者在學術、教學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達到一定條件,經海外終身教授同行評議、學院評薦、校長辦公會審議通過,可獲聘常任教職教授或副教授,類似於國外大學的終身教職。

  學校會計學院教師靳慶魯在中期考核時,一篇論文都沒發出來,但他所顯示出來的科研潛力受到了學院的肯定﹔全面考核前,他發表了兩篇論文,瓜熟蒂落,成為“常任軌”副教授。靳慶魯說:“6年是一段相對完整的時間,有利於學者沉下心做高質量的研究。如果一年一考核,就很容易出現拿低水平成果去應付的情況。”

  在“常任軌”的考評機制中,學術水平是最關鍵的“硬杠杠”。上海財經大學制定了國際高水平期刊分級目錄,作為評價與晉升的依據。“常任軌”教師須在國際學術期刊至少發表4篇論文,其中包括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論文或國際一類學術期刊論文。

  首批進入“常任軌”的有8位“海歸”博士,時隔6年,他們當中的4位成功獲得常任教職,另外幾名教師有的延期考核,有的終止合同另覓出路。自啟動“常任軌”管理模式以來,上海財大年年赴海外招聘優秀博士,每年引進二三十名。

  歷經7年扎實的探索,上海財經大學形成了“常任軌”與“國內軌”雙軌並進的局面。學校規定,5年內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過學術論文的“國內軌”教師也可以申請進入“常任軌”。開放的機制減少了兩條軌道因待遇懸殊而產生的矛盾,既吸引了優秀“海歸”人才,又有效激勵了本土教師。

  學校以“海歸”為主體的“常任軌”教師在中國問題的研究上嶄露頭角,申請到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項目涉及資源環境、城鄉協調發展、期貨市場等。一批關於教育、金融、農業等國內重大問題的研究報告對政府決策產生了重要影響。

  大批“海歸”人才的加盟產生凝聚效應,帶動了上海財大辦學水平的提高。學校的國際學術地位和聲譽顯著提升,在國際著名經濟學期刊發表論文的質量與數量位居國內高校前列。教師的潛能發揮出來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也水漲船高。僅2009年,學校經濟學院就有40余名學生獲得全額或半額獎學金,進入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等海外知名高校深造。研究生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國內權威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連年增長。(記者 董少校)

(來源:中國教育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