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體質堪憂再敲警鐘
“每天鍛煉一小時”就這麼難嗎?
75256名高中生參加體檢,完全合格的隻有10080人,僅佔13.39%。近日,北京市體檢中心發布的《2011年度北京市體檢統計資料報告》中,這組關於高中生的數據再次敲響了中學生體質健康的警鐘。報告顯示,近九成不合格的學生中,除了視力不足、超重等“老大難”問題外,脊柱側彎、高血壓等問題也逐漸顯現。
中學生體質不良引發的問題已在大學顯現,最引人注目的是近日西安30多所高校取消長跑,上海一些高校的秋季運動會上沒有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兩個長跑項目,雖然理由是為了避免發生意外“受傷”,但明顯也是適應當下學生的體質狀況。一些大學生的行為更是出格,學校強制“刷卡鍛煉”,他們卻隻刷卡不鍛煉,還有人竟在體能測試時出錢雇人代跑。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北京市的體檢報告發布前半個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剛剛聯合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學校體育的重要性,並指出要“積極探索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的做法”。
中學生體質堪憂與國家政策的尷尬對比,不禁令人反思:“陽光體育”已經實施五年,“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陽光”為何依舊未能普照?
現狀:時間不夠用 鍛煉不主動
小丹是知春裡中學九年級的學生,每天寫完作業已是晚上9點多,課間操和每周3-4節的體育課是她僅有的鍛煉時間。偶爾,媽媽想帶小丹外出跑步鍛煉,小丹反而不願意,“太累,想歇會兒”。
小丹的情況不是個案。上課、作業、補習班等佔據了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體育課和課間操之外,他們很少有空閑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平均每天能鍛煉半個小時就不錯了。”李女士的兒子在北京十三中分校讀初一,她告訴記者:“孩子偶爾閑下來,還想休息一下,上個網、打個游戲,對運動並不是很熱衷。”
2011年,教育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隻有22%的小學、初中和13%的高中能夠保証學生每天一小時的校園體育活動。
“一方面,學校的鍛煉時間無法保証﹔另一方面,許多中學生自主鍛煉的意識也不強,而體育運動應該有一個積極主動的態度。”青少年問題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正因為如此,他對於北京市體檢中心的報告數據並不感到驚訝,他認為“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我們的中學生長期以來睡眠不足、缺乏鍛煉,又飲食營養不均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跟蹤調查顯示,十年前近半數中學生睡眠不足,十年后這個數字已經達到近八成。
困境:升學壓力大 政策“落地”難
事實上,為了扭轉一些地方和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體育鍛煉的現象,教育部自上世紀90年代末就接連下發文件,要求各地把初中升學體育考試記入升學總分。2002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下發了《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2007年,《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正式發布,並開始在全國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五年已過,如今政策“落地”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無法保証鍛煉時間,還是為了升學。”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中學的平老師說。
自2005年開始,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韓國青少年開發院及美國艾迪資源系統公司共同開展的每年一次的“中日韓美高中生調查”發現,和其他三國相比,中國高中生的學習壓力始終排在首位。與此相應,中國高中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學習類課外活動小組的比例在四國中最高,參加體育類課外活動的比例則最低。
學習壓力對體育鍛煉時間的“侵蝕”在農村地區表現得更為嚴重。
家在鄭州某郊縣的楊寶杰有一個讀高二的女兒。女兒所在的學校是寄宿制,有一次,他到學校看女兒,下午4點鐘正是體育課時間,映入眼帘的情景讓他開始擔心女兒的體質:大部分男生在玩籃球、乒乓球,女生們卻三五成群,或聚在一起聊天,或圍著操場散步,有的甚至跑到學校的小商店買東西,還有人偷偷返回教室做練習題。“這樣看來隻有每天的強制性早操還能鍛煉一下,長期下去,身體肯定吃不消。”楊寶杰不無擔憂地說。
對此,學校也很無奈。以農村學生為主的郊縣中學,財政投入、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等都不如城市中學,有限的籃球場、乒乓球台、單雙杠是學校僅有的體育設備,同時,學生面臨的升學壓力比城市更大,考上大學被很多農村家庭看作“跳出農門”的唯一途徑。一位校長很無奈地說:“我們也想搞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沒辦法。”
出路:教育評價體系是根本問題
此次國家提出“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的探索方向,仍然是針對體育鍛煉得不到保証的困境。有人擔心此舉是否會引發新的“體育應試”,反而進一步加重中學生的負擔。對此,21世紀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對於高考錄取基本不派什麼用場,“但是,這種方式,卻可以一定程度上擺脫應試的功利思想,如果操作得當,將改變學校體育被邊緣的現象”。不過,他也指出“在我國當前的高考體系下,要徹底改變學校體育教育的現狀,還必須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進一步深入推進高考制度改革”。
在孫雲曉看來,探索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肯定會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並不是最好的辦法,隻能算是“無奈之舉”。“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是教育評價體系的改變,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學生是好學生,什麼樣的學生是更有前途的。我認為應該把身體健康作為評價學生的第一標准,身體好是教育的起點。”
之所以如此看重身體健康,是因為孫雲曉對運動有自己獨特的認識:“運動從來就不僅僅只是增強體質的方法,而是青少年社會化最有效的途徑。運動可以培養青少年的團隊合作精神、責任感、榮譽感以及規則意識,更能鍛煉頑強的意志。從這個意義講,運動實際上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徑,運動第一也就是人格第一,我認為我們國家目前對體育運動的重視還不夠。”本報通訊員 楊麗娟 本報記者 王慶環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