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如果糾纏於降低門檻隻會空談誤事--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異地高考如果糾纏於降低門檻隻會空談誤事

梁江濤

2012年11月14日13:29    來源:千龍網    手機看新聞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十八大報告中兩個字的消失,也許很多人不會注意,報告第39頁倒數第三行明確,要“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11月13日中廣網)   教育事關國家發展大計,新時期新階段,破解異地高考成為決策者發力教育公平的切入點之一,確實值得期待。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十八大報告中兩個字的消失,也許很多人不會注意,報告第39頁倒數第三行明確,要“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從義務教育到教育,這“義務”二字的消失,意味著從就學層次上,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乃至高等教育階段的大門,都要向農民工子女平等敞開了。(11月13日中廣網)

  教育事關國家發展大計,新時期新階段,破解異地高考成為決策者發力教育公平的切入點之一,確實值得期待。但是,異地高考的門檻較高,已成為公眾詬病。有的地方提出異地高考的門檻與外來務工人員對城市的貢獻程度挂鉤﹔有的與農民工的社保、居住年限等等相聯系﹔有的干脆提出,為了防止有當地戶籍和沒有戶籍的產生矛盾,公共服務必須是有梯度的,異地高考的門檻很難降低。凡此種種,無不涉及一個繞不開的糾結——戶籍福利。

  平心而論,異地高考難就難在戶籍福利上。與戶籍隱性挂鉤的異地高考,隻會放大原有的不公,無異於空中樓閣。我們不可能一下子說服各地主政者對城市農民工做到與市民同等待遇,拿出足夠的當地招生指標來惠及農民工子弟,如果糾纏於降低門檻,隻會空談誤事。不如將戶籍公平先擱置起來,純粹從“異地高考”的本源率先解決異地參加考試的問題。

  異地高考問題最初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農民工子女為了回家高考旅途勞頓,輾轉扑騰,負擔過重,而現在的電子信息技術和行政效率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舉例說明:山西籍考生隨父母在江蘇南京讀書,就在南京報名參加高考,報名時提供戶籍証明,分揀到異地高考的類別中去。報名結束后,山西省招生部門收到江蘇省的申請異地高考考生匯總表,按照報名的詳細信息將山西省的相關試題發往南京。南京市舉辦高考時,按照相同戶籍申請異地高考者的人數安排考場,人數不足的視條件合並考試或單獨考試。屆時,按戶籍不同向考生分發不同地區、不同科目的試卷。各級教育部門統一向各地派出督查組監督考場紀律,教育部可抽調各地人員對異地高考的考務與考場紀律進行抽查和互查,確保本地異地一個樣。

  考試結束,試題發回原地閱卷批分。教育部設立專門平台免費受理全國的高考分數查詢,山西考生在南京或任何一個有網絡的地方都能及時准確的查詢到自己的高考分數。考生按照原籍貫招生辦法在異地填報志願上報,由所在地招生部門分別不同地區進行在線交換。原籍招生部門確定錄取后,在教育部專門平台予以公布,接受查詢。

  這一模式實施需要“軟硬兼施”。所謂“軟”,就是各地招生部門不要嫌麻煩,該增加人手的要增加,該提高辦事效率的要提高。再一個就是要一視同仁,不因為是異地考生就放鬆考試紀律。異地高考佔用一定的本地資源,但不佔本地的招生名額,利已又利人,不花大本錢,何樂而不為?所謂“硬”,就是要增加信息交互系統的投入,各地要增加,教育部更要增加這方面的投入,構建好專門的高考信息平台,可一勞永逸,服務全國考生,更方便異地高考的農民工子弟。

  當然,這種模式隻能解決在異地考試、填志願和錄取的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考公平的大問題。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人口流動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解決戶籍福利帶來的高考不公,還需要以戶籍改革為突破口的一攬子改革,拿出更為務實的頂層設計來推動社會公平,扭轉“同一屋檐下的兩種人生”。不過,從異地考試開始逐漸向深水區進發,不失為步步為營“挖地雷”、逼近核心區域的良策。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林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