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於丹:中華文化要找到國際語境【2】--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十八大代表於丹:中華文化要找到國際語境【2】

李舒瑜楊麗萍肖意

2012年11月11日09:33    來源:深圳特區報    手機看新聞

文化不是外在灌輸而是內心喚醒

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於丹認為,文化的重點在“化”而不在“文”,價值觀的凝聚與傳承是文化的“靈魂”所在。

於丹說,“文化”的定義最早出自《周易》,即“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觀察人間百態,凝聚成道德理念,從而化育人心、化生行為、化成天下之風氣,也就是文而化之、文以化人。

正是因為文化具有“化人”的特點,即使是中國一個目不識丁的老人,也會知道仁義禮智信,這是深植於農耕文明的中國文化。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向城鎮化轉移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文化根性不能斷層。於丹說,怎樣在當下語境中,以一種活躍的形態讓中國文化穿過歷史隧道化育人心,這是當下要著力做的事情,這就需要更多的知識分子投身於此。

於丹認為,文化不是外在的灌輸而是內心的喚醒,當務之急就是如何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去激活華夏子孫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中華文化要找到國際語境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開創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中國文化怎樣走出去。

於丹說,中華文化走出去要建立起一個有效的國際化坐標。在后工業文明下,全球面臨的困境是相同的。她記得去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他的連任宣言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經》的最后兩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其實是站在宇宙自然和社會人文的坐標上,用東方哲學來解決當前世界的困境。

比如,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修己安人、道德自律的君子之德與當代公民社會個人道德標准間有什麼樣的關聯﹔道家思想中提倡的天人合一、尊天親地的道德水准與今天的道德價值觀有什麼關聯。中華文化要找到國際語境,從而實現中國文化與國際語言的對話,有效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

打造這個時代標志性的文化成就

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如何提升文化創新能力?於丹說,文化軟實力是從文化自覺出發,形成文化自信,最后達到文化自強,縱向上來講是一種文化傳承,橫向上來講是多元文明的融合,而縱向橫向最后的落點是我們能有多強的文化創新能力。

對於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於丹期待有幾個標准能夠得到真正的彰顯:

一是穩定的價值觀系統的建立。

二是要打造這個時代標志性的文化成就。

三是文化創意產業的規模效應。

(深圳特區報北京11月10日電 原標題 [中華文化要找到國際語境 ])

(責任編輯:袁勃、林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