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出處:來源於《周易》的兩句話: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民國時期,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
廈門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出處:《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陳嘉庚當年創校時提出了“自強不息、教育救國”的理念。廈大第二任校長林文慶將校訓定為“止於至善”。后來,廈大人將二者合在一起,定為校訓“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蘭州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獨樹一幟
出處:“自強不息”來源於《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的就是人們要保持一種剛勁有力、生生不息的精神。“自強不息”為蘭州大學師生即使歷經磨難仍然生生不息之的精神,而“獨樹一幟”則是蘭州大學辦校以來所堅持之宗旨,辦學之機制。
江南大學校訓:篤學尚行 止於至善
出處:篤學是勤學的意思。“尚行”典出北宋易學家邵雍《皇極經世書·觀物篇》:“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提倡行,反對空言。“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強調通過不斷進取,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東北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知行合一
出處:“自強不息”來源於《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自強不息”是東北大學老校長張學良對東大學生的要求,“知行合一”則是東大第一任校長王永江,針對當時年輕人浮華之氣,力戒他們不存虛浮僥幸心理,對學業實事求是而提出來的。
東南大學校訓:止於至善
出處:此訓典出《禮記·大學》,開篇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進入新的世紀,在百年校慶籌備過程中,干部職工普遍認為,應選一個簡單明了的說法概括學校的精神並作為師生行為的准則。一批海外校友和知名教授提出恢復二十年代國立東南大學時期的校訓——止於至善。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校訓:德才兼備 知行合一
出處: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在德與才的關系上,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強調,又堅持以德為先,而非等量齊觀。相對於才而言,德更為根本。“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知行合一,就是講理論(知)和實踐(行)要合而為一,不可過分偏重一邊。
中央民族大學校訓:美美與共 知行合一
出處:校訓中的“美美與共”一詞出自學術泰斗、該校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在《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一文,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他認為文化自覺是各個民族對自身文化自知、自信和相互尊重、欣賞對方文化的表現,因而也是不同民族的共處、共生之道。
北京交通大學校訓:知行
出處:隨著歷史的發展,北京交通大學校訓曾有過多次變化。特別是1923年,學校師生在經歷了一年多與北洋軍閥派系擬取消交通大學北京學校的斗爭后,正式命名為北京交通大學,並首次明確了“知行”為學校校訓,“知行統一”、“學理、應用並行注重”的辦學理念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
湖南大學校訓:實事求是 敢為人先
出處:“實事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傳》。1917年,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湖南大學前身之一)遷入岳麓書院舊址,校長賓步程將“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敢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岳麓書院是湖湘文化的發祥地,將“敢為人先”列為校訓,體現了湖南大學對優秀傳統的弘揚。
中國人民大學校訓:實事求是
出處:“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毛澤東曾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1992年6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校慶55周年前夕,將校訓確定為“實事求是”。
天津大學校訓:實事求是
出處:“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建校初期北洋大學原校長、著名法學家趙天麟首倡並承繼至今。趙天麟任校長期間總結北洋大學近二十年辦學經驗,概括出“實事求是”四個字,以之教導學生遂成為校訓,一直沿襲至今。
中山大學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出處: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記·中庸》。《中庸》第十九章說:“博學也,審問也,慎思也,明辨也,篤行也。”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隻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華南理工大學校訓:博學慎思 明辨篤行
出處:語出《禮記·中庸》十九章有雲十九章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1924年,孫中山先生命鄒魯創辦廣東大學時,親筆題寫“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校訓。華工從其中提煉8字,組成兩句,既體現了歷史文化傳承,又有所創新。
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出處:《論語》:“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復旦的校訓一直是“博學篤志切問近思”,這樣才能為創一流大學奠定深厚的學術底蘊。而學問又關注社會民生,正誼明道,認認真真做學問,清清白白做人,學會做人成人、高層次服務社會的道理。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訓:兼容並蓄 博學篤行
出處:“博學篤行”,《中庸》第十九章說:“博學也,審問也,慎思也,明辨也,篤行也。”201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啟用新校訓:“兼容並蓄 博學篤行”。學校前身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此前,北外校訓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校訓:“團結 緊張 嚴肅 活潑”。
南開大學校訓: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出處:1934年,張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為南開校訓。“允”字是承諾的意思,對受教育者來說也可理解為“要求”。《易經》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彼之所謂天行建者,乃指晝夜相承,春秋代繼,無時或已,長此不怠而言也”。為“日新月異”的原始出處。
四川大學校訓: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出處:《庄子·秋水篇》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百川納之。”它反映了原四川大學、成都科技大學、華西醫科大學“三強合並”前三校不斷融合、改革、發展的歷史以及相互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其次,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統一。並且恰巧暗嵌“川大”二字。
中國海洋大學校訓:海納百川 取則行遠
出處:海納百川,語出《庄子·秋水篇》,意指海大人應虛懷若谷,海大校園應百花齊放,能容納各種學術思想、各路群英。“取則”典出晉陸機《文賦·序》,“行遠”典出《中庸》,取則行遠,意指海大人既能夠遵循科學規律,又能夠眼界高遠且腳踏實地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奮進。
海南大學校訓:海納百川 大道致遠
出處:“海納百川”,語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言海之淵深,可容納一切江河湖澤之水,狀胸懷、氣度之寬廣。“大道”,正道也,語出《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致遠”,謂行止唯有合乎正道,方能通達無礙。
國防科技大學校訓:厚德博學 強軍興國
江澤民為學校題寫校訓,"厚德博學"是辦學治校的必然要求,"強軍興國"是根本目標。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校訓:誠信為本 操守為重 堅持准則 不做假賬
校訓由朱?基題寫,他希望,每個國家會計學院的學生,都要牢記"不做假賬"。
北京化工大學校訓:化育天工 宏德博學
要求學生道德高尚、學力深厚﹔能變革自然之工巧為人類服務,同時暗寓“化工”。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校訓:從嚴治警 從嚴治校
校訓反映了治校方略,也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對於社會大眾的一個保障,一種承諾。
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
校訓由啟功先生於1996年親筆題寫,提出了當好一名教師的必要條件是為師者既要"學高"又要"德高"。
華東師范大學校訓:求實創造 為人師表
為人師表,是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理念,做人格上的模范。求實創造則體現恪盡職守,忠於事業的敬業精神。
首都師范大學校訓:為學為師 求實求新
為學指做學問,為師指"能博喻,然后能為師。"求實即講求實際。冷靜地觀察以求得對客觀實際的認識。
華僑大學校訓:會通中外 並育德才
季羨林題寫的校訓是學校的寶貴財富,倡導做學問應具備國際視野,育人必以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為原則。
北京林業大學校訓:知山知水 樹木樹人
無山不綠,有水皆清,替山河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是以北林人不可或忘的終身使命。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訓:明德尚行 學貫中西
訓誡師生要明是非 識大體﹔重誠信 守法禮﹔重實踐 做實事﹔具備跨文化視野和通才意識。
北京舞蹈學院校訓:文舞相融 德藝雙馨
學院對專業舞蹈人才提出了文化和舞蹈相融合,品德與藝術並重的要求。
上海財經大學校訓:厚德博學 經濟匡時
提倡德利兼顧,財富與道義結合。堅持"經濟匡時",與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略一致。
校訓熱詞 | 高校名稱 | 統計數 |
求實 | 吉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央財經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北京科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華東理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太原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華中師范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新疆大學、西藏大學、第二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 | 22個 |
創新 | 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同濟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太原理工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長安大學、新疆大學、寧夏大學、西藏大學、第二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 | 19個 |
博學 | 復旦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安徽大學、福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貴州大學、石河子大學 | 17個 |
厚德 | 清華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南昌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12個 |
團結 | 大連理工大學、同濟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央音樂學院、華北電力大學(北京)、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南京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西藏大學、第四軍醫大學 |
10個 |
篤行 |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遼寧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安徽大學、貴州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9個 |
明德 | 華中科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遼寧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福州大學、貴州大學、長安大學、石河子大學 |
8個 |
至善 | 廈門大學、東南大學、延邊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南大學、江南大學、貴州大學 |
7個 |
自強不息 | 清華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東北大學、上海大學、四川農業大學 |
6個 |
實事求是 | 天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 、河海大學、湖南大學 |
5個 |
知行合一 | 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央民族大學 |
3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