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輟學 心中最深的遺憾 夢想卻並未破滅
才44歲的鄭永明頭發已經花白,微微駝背,目光柔和。骨節突出的手指是生活給他的印記,額頭上深深淺淺的皺紋像是年輪……看著這張平凡不能再平凡的臉仿佛時光穿梭,那年他15歲。
1985年,15歲的鄭永明初中畢業,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家裡貧寒,他也不想再和家裡要錢,他對父母說“不想受學校約束,想到社會上試試身手。” 原本想著等掙了錢就再回到學校,但這一離開就再也沒有回歸校園,這也是鄭永明心裡最深的遺憾。
“小時候,很喜歡研究有意思的現象。那些在磁鐵上面隔著紙片跳舞的鐵屑,那些隨著季節無聲枯榮的花花草草,那些定時回歸的彗星、步伐整齊的太陽系以及絢爛無垠的宇宙,都是我熱愛的對象。”懷揣著這份最初的熱情,經歷過人生坎坷的鄭永明並沒有放棄夢想,而是將研究物理現象奉為自己的人生信仰。
與兒嬉戲 玻璃球撞碎 卻擦出靈感火花
鄭永明是個好父親,他將所有的愛給了兒子。和兒子在一起,他更像是一個小伙伴,兒子也更像他的另一隻眼睛,和他一起看這個世界,一起向這個世界發問。7歲時的兒子最喜歡玩玻璃彈珠,鄭永明便陪他玩。一天,兩隻玻璃彈子在發生碰撞時,有一隻破裂了。
兒子問:為什麼破裂?
回答:撞擊力大於結合力
問:速度再快會怎樣?
答:粉碎﹔
問:速度再快呢?
答:可能熔化﹔
又問:再快呢?
……
這個問題纏繞著父子倆好幾年。“物理必須有數據、有等式,必須得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研究的過程並不順利。但我並未因解不開答案而苦惱,而是越思考越快樂”,鄭永明和兒子最終找到了合理的答案,他把撞擊力換算成動能,把熔化換算成內能,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列出等式。通過計算,他們得出了金屬物質都是有速度極限的,而我們熟悉的金屬金、銀、銅、鉛、鋁的速度極限值分別是526.0m/s﹔665.2 m/s﹔899.8 m/s﹔291.6 m/s﹔1077.8 m/s。
得出結論讓父子倆欣喜若狂,但講明白讓別人理解卻是另外一個難題,對於兩個初中生而言,寫成論文並發表不是那麼簡單“先是依樣畫葫蘆,照著人家論文的模版往上套,八投其稿而不中,十易其稿而不成,好歹我骨子裡有股韌勁,寫不好繼續改,我就這樣不放棄。” 為了表述清晰,讓讀者理解,鄭永明特意買來國外專門介紹論文寫作的書籍。寫論文那段時間,鄭永明又著急又上火,“有的編輯部審稿速度很快,一兩周就有回復,有的則要三個月,有的干脆沒有回復。那段時間都變得強迫症了,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郵箱有沒有編輯部的回信。”
終於,在2014年4月的一天,他收到了《物理教師》的回復,“論文已錄用。”這讓鄭永明父子倆激動壞了。 “這麼久的心血沒有白費,我的物理信仰不是遙遠的夢了。”
而這一天,距離當年陪兒子玩玻璃彈珠已經整整過去十年。
《物理教師》是一本致力於促進中學物理教學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的刊物,這次的突破,也讓鄭永明隨后的論文寫作路順了不少,論文《焦耳實驗的疏漏》發表在2014年《物理通報》增刊上﹔《相對論中質素關系的適用范圍》發表在2014年《中學物理教學參考》8期下月刊﹔文章《給我速度,我能點燃大海》被錄用於《中學物理教學參考》11期下﹔《試論物質的溫度極限》被錄用於《湖南中學物理》11期。記者曾就鄭永明的論文專門咨詢過一位物理學博士,雖然他認為其中有些觀點可以商榷,但他很誠懇地表示,如果是初中畢業能寫出這些確實不容易。
自比向日葵 一心向光明 詩是他另一個信仰
詩是鄭永明另一個信仰,他曾給自己寫了一首詩《向日葵》,他將自己比做向日葵。生活雖然偶有不如意,但他都能從容應對,樂觀處之,心向光明。
《向日葵》
雨稀地貧無怨聲,
風沙拂面笑從容。
誰人身后無背影,
只是一心向光明。
人民網 趙英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