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
熊丙奇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浙江和陕西两地陷高考错题风波,6月9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召开情况通报会,就6月7日高考语文作文题中的错误进行了更正,并向广大考生表示深深的歉意。同日,陕西高考命题组就英语B卷第36题选项重叠向考生致歉。
舆论普遍肯定了两地及时道歉的态度,并和2003年的江苏错题风波相比,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在2003年的江苏高考错题风波中,江苏教育考试部门对12位院士及公众要求“纠错”的呼声,一直未作回应。
浙陕两地教育考试部门及时道歉,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种“认错”和高考错题的严重程度有关。客观而言,浙江、陕西两地的高考错题,并不影响考生的答题,也就不会因为考试部门“认错”而影响到高考的分数以及之后的录取。不同的是,当年江苏的错题,直接影响到这道题目的得分情况,进而,如果考试部门承认出错,就将彻底改变高考录取的大局——按照当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一分之差也将改变录取结果。这或许就是江苏教育考试部门拒不承认错误的根本原因——一旦“认错”,势必引来当年录取大乱。
其实,对当年江苏高考考题那样的错误,教育考试部门是更应该认错并纠错的,包括重新组织考试。然而考虑到认错的成本、重考的成本,重大的错误,反而一直不被承认。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这种荒谬的认错态度,从一个侧面暴露出我国高考制度的风险。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录取依据,并按分数高低结合志愿投档、录取,这导致高考成绩不能有丝毫差错。如果考题出错,哪怕是一道分值为一分的题目,也将彻底改变高考录取的结果和每个考生的高考命运;如果考试阅卷草率,一个学生的试卷出现纰漏,就将改变全省很大一部分考生的成绩排名。
解决这一问题,当下的思路是,强调考试组织、出题、阅卷的责任心,不要出现丝毫错误。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不管怎样严格执行考场纪律,不管怎样要求出题者有责任心,以及强调阅卷的准确,都不可避免有差错。尤其是阅卷环节,近年来媒体的曝光显示,抢“工期”、节约成本的快速阅卷,令考生和家长十分忧虑。鉴于每一分都将影响录取,教育考试部门也就不会承认某些环节的问题,也不愿意接受公众的监督,而往往是自顾自地宣布高考成绩权威、可靠。
要避免考试错误对高考录取的影响,只有改变一次考试,以及用一次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进行录取的方式。如果一年可以考多次,每次考试成绩都有效,考生可以用最好的一次成绩去申请大学;如果大学在录取时,只是把统一测试的成绩作为一方面的评价因素,还要结合考生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查成绩进行录取,那么,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以及一次考试的错误,就可得到校正。
这不但是应对考试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我国考试招生改革的出路所在。众所周知,“一次考试、集中录取”不但制造高考焦虑,而且也限制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更重要的是,这种完全按计划进行的录取方式,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一名考生在高考过程中,根本无法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因为他们不能确保自己能不能被一所大学录取;在高考之后,填志愿成为考验所有考生和家长的又一大问题,而为了被大学录取,避免志愿填报的风险,考生又不得不填报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从1993年就实行自主择业,可直到今天,高校录取还实行计划录取,计划性质的招生和市场性质的就业,本就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所以,不管从降低“高考风险”的角度,还是从维护考生权益的角度,以推进大学自主招生,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计,现行的高考考试录取模式都必须改革了。
熊丙奇(上海 教师)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1北大卖猪肉校友谈高考:我那时裸考 现在拼爹 2江苏高考作文作者不确定看到的是蝴蝶(图) 32013年各省市高考试题答案公布 快来给自… 42013年高考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山东理科… 52013年高考英语试题(新课标Ⅰ) 62013年高考江苏作文题 7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安徽卷)清晰版 82013年高考数学试题(新课标Ⅰ理科卷) 92013年高考安徽作文题 10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Ⅰ)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