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展現更大作為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高校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員是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人才隊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是高校應有的使命擔當。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天津大學全體師生回信中提出殷切囑托:“新起點上,希望你們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深化教學科研改革,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這也是對全國高校師生的期許。本期,我們放眼大江南北,看廣大高校科研人員如何在期許中奮發,聽他們講述“為了國家需求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故事。
新工科為人才培養提質加速
講述人: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孫濤
每每走進位於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的智能制造中心,我都會被學生們學習探索的熱情所感染。實施新工科建設以來,學生們自主學習的勁頭更足了。新工科建設,像一列高速行駛的復興號列車,乘風破浪而來,正在為我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提質加速。
機械工程學院是天津大學新工科建設的試驗田和排頭兵。學院對照國家戰略“需求清單”,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寫入學院發展規劃,明確“三個面向”——面向高端裝備主戰場、面向智能制造最前沿、面向“雙碳”目標重大需求,確保每一門課程、每一個科研選題都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在卓越工程人才培養中,我們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改革,讓“真問題”貫通四年課堂。傳統“先知識后能力、先理論后實踐”的線性培養模式,難以滿足產業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緊跟2017年新工科建設“三部曲”,學院率先出台機械大類新工科改革方案,構建以項目為鏈的課程體系。以進階式項目制課程“設計與建造I-IV”為例:大一讓學生“帶著螺絲刀上大學”,完成尋跡物流小車的設計制作﹔大二圍繞機器人創新設計,訓練學生機構創新設計思維﹔大三融合機、電、感、控等多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系統思維及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大四以企業實際工程項目為畢業設計課題,讓學生“揭榜”產業難題、“真刀真槍”完成科研攻關。
我們推動平台賦能,把實驗室打造成國家戰略的“實景預演場”。依托學院兩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和三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我們建成了天津大學智能制造中心。在智能制造中心,將智能制造、高端裝備、超精密加工等國家級工程拆解為可搬進本科課堂的“微縮產線”,科研級設備與企業級工藝同步轉化為教學資源﹔學生沿著“課程項目—可研半成品—國家級項目”階梯成長,在校園裡就能跑完“國家需求—技術攻關—工程驗証—商業轉化”的全流程。企業實時“下單”、教師分解課題、學生現場攻關,實現同一空間內產業需求、教育過程、科研攻關、創新轉化的四鏈並行。
面向未來,我們正以“三個躍升”擘畫世界一流新工科藍圖。在人才供給躍升方面,將持續迭代新工科“天大機械方案”,打造兼具價值引領、AI賦能、問題導向與實踐驅動特質的未來創新工場。在創新策源躍升方面,重點聚焦具身智能、智能制造、智慧能源三大領域,力爭在原創理論突破、首創技術研發、首台套裝備研制上形成重要成果。在治理效能躍升方面,推動數據要素在教育、科技、產業閉環中高效流動,為鑄就國家高端裝備領域的“硬核力量”提供支撐。
筑牢科技創新的“根”與“魂”
講述人: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院長 蔡建明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根”與“魂”。物理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是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筑牢核心關鍵技術知識底座、孕育未來顛覆性創新的主陣地。面對世界科技強國的競爭,我們在基礎性原創性理論突破、引領學科發展的頂尖科學家集聚等方面,依然任重道遠。
我們學院羅俊院士常說:“一個好的科學家一輩子做一件事,一個優秀的科學家一輩子做成一件事!”這句話,正是基礎研究精神的生動寫照。他帶領團隊埋首於華中科技大學喻家山防空洞實驗室,那裡屏蔽了電磁波干擾,常年恆溫恆濕,為精密測量提供了理想的環境。然而,封閉孤悶的環境、不分四季晨昏的孤寂,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每一位研究者。他們在這裡一待就是數十年,歷經無數失敗,最終測出了迄今為止世界上精度最高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歷經八年申報論証、五年艱苦建設,克服重重困難,建成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這就是基礎研究的日常——沒有喧囂的新聞頭條,隻有日復一日的調試、失敗、再調試。這樣的堅守,不追求立竿見影的“產出”,而是源於人類對新規律、新知識、新理論那份純粹的、孜孜不倦的追尋。
在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我們致力於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基礎研究創造土壤、提供支撐。我們設立基礎研究計劃,穩定支持勇於提出新問題、敢於挑戰真問題的自由探索項目,不設硬性考核指標,支持教師在基礎研究領域“扎得深、扎得牢、扎得久”。同時,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推動“基礎研究+”模式,讓物理與地球科學、空間科學、光電、材料、醫學深度交叉。比如,我們提出並推進挑戰人類測量能力極限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利用精密測量技術開發“為地球做CT”的量子重力儀、下一代磁存儲以及量子顯微鏡等。基礎研究的“根”,正在長出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社會的“枝葉”。
基礎研究的突破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我們將持續打造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始終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成長成才為核心,堅持“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同時,引導學生理解基礎學科在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中的關鍵作用和現實意義,樹立勇擔時代重任、勇攀科學高峰的志向,弘揚科學家精神,引導青年一代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
在“毫厘之間”書寫中國精度
講述人: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崔俊寧
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給天津大學全體師生的回信,我想起導師譚久彬院士經常說的一句話:“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是我們科研的方向,國家的需求是我們的第一選擇。”這句話也始終是我們超精密儀器技術創新團隊的靈魂和“定海神針”。
還記得2004年我第一次走進超精密光電儀器工程研究所,譚老師面試我的第一句話就是:“能不能吃苦?敢不敢接受挑戰?”譚老師的“嚴”是出名的,正是這種“嚴”的傳承,才培養了那麼多優秀的學生,讓一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團隊骨干、學術帶頭人。
“先進裝備發展的核心技術是國家急需的,買不來又繞不過去,怎麼辦?必須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必須能夠坐得住冷板凳,要有一干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勁頭。”當年譚老師他們三個人的課題組白手起家時,連辦公桌都沒有,只能擠在一張借來的桌子旁開展研究。雖然一窮二白,但他們從一開始就瞄准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幾乎都泡在實驗室裡,目標就是要在大型超精密儀器技術研究領域拿出“硬碰硬”的東西來。這種“為了國家需求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精神,成為我們每一名團隊成員的初心。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首先必須建設世界儀器強國。從“三人一桌”到人才濟濟,從追趕突破到創新引領,團隊始終扎根超精密儀器技術“無人區”,緊密結合國際光學與光電技術、超精密測量技術和儀器工程研究的發展趨勢,以“精益求精、創新集成”為理念,持續開展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系統集成和工程應用,面向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中的超精密測量技術需求,解決了我國一批重大型號研制生產中的超精密測量難題,在“毫厘之爭”中把科研攻關做到極致——
第一台超精密特種形狀測量儀、第一台圓柱度測量國家標准裝置、第一台深微尺度計量標准裝置、第一台超大型超精密隔微振平台、第一台超大型雙軸精密測量轉台、第一台三軸超精密激光自准直儀……這些精度能達到納米、亞納米甚至皮米量級的超精密儀器,就像是給大國重器裝上了“眼睛”,度量著科學探索的邊界和國家工業制造能力的極限。
“挑戰國際學術前沿、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是團隊的科研文化理念。我們這支百余人的年輕團隊,承擔著國家最急需的重大任務,而應對急難險重任務,團隊有一個絕招叫“突擊”。多年來,團隊一直在“突擊”攻關各種“硬骨頭”,在“突擊”中工作一項一項取得突破,成果一項一項獲得積累。
如今,團隊正在繼續瞄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新一代光刻裝備技術、超分辨高通量顯微儀器技術、新一代光柵測量技術、納弧度級三軸激光自准直技術等前沿方向開展集智攻關,希望能夠用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解決國家關鍵技術領域難題,推動相關領域裝備制造水平的不斷提升。
作為哈工大的科研工作者,我們將繼續挑戰尖端突破,投身儀器報國,在“毫厘之間”書寫中國精度,讓中國精度領跑世界。
全面激發學生創新發展潛能
講述人: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黨委書記 於輝
習近平總書記給天津大學全體師生的回信中明確提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飽含著對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和殷殷囑托,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指明了方向。
作為以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高校,西北工業大學一直把培育拔尖創新人才作為辦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我國航空、航天、航海事業培養型號總師等人才。“擇一事終一生”的價值追求,是一代又一代西工大人愛國奉獻、報效祖國的生動實踐和真實寫照。我們注重價值引領,在航空強國、航天強國等建設中,堅持鑄魂育人,傳承弘揚總師育人文化,持續打造“大國重器下的思政課”等育人品牌,體系化推進“翱翔名家講堂”“航空科技文化節”等育人活動創新發展,用優秀育人傳統激勵人、用總師校友等先進事跡感召人,切實筑牢“總師型”人才的思想根基。
強化創新驅動、服務國家戰略,是高校責無旁貸的時代使命。我們將創新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分階段有統籌地推動創新意識培育、創新思維塑造、創新能力培養,營造學生創新發展的良好生態﹔強化廣大教師創新育人理念,聚焦前沿科學、行業發展和產業布局等適時優化完善課程教學方案,豐富授課內容,將世界范圍和國家層面新戰略新需求融入知識傳授關鍵環節﹔強化校企、校地、校校協同育人機制,既要在學校承擔的大項目、運行的大平台上創造條件讓學生得到實踐鍛煉,又要把學生送到行業院所科研攻關一線,讓學生經受挑戰和考驗,全面激發學生的創新發展潛能。
在激發發展潛能的同時,我們還強化實踐育人,拓展“總師型”人才的視野格局。我們持續高質量推進實踐育人“三個一”工程,組織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到延安等紅色基地實踐教育一次,讓學生在行走中深化對革命精神的理解感悟,激發對強國復興偉業的責任擔當﹔組織學生厚植藍色情懷,到國防軍工院所實踐調研一次,強化軍工報國意識,激勵學生樹立熱愛三航、深耕三航、奉獻三航的遠大志向﹔組織學生翱翔多彩世界,到海外實踐研學一次,幫助學生開闊國際視野、擁抱多樣文化。
未來,我們將繼續把立德樹人擺在首要位置,著力在強化價值引領、強化實踐育人、強化創新驅動上下功夫,扎實推進“總師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項目團隊:記者 方曲韻、呂慎、王藝釗、朱斌、王建宏、張銳、張士英、張哲浩、李潔 通訊員 劉培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