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探微觀之謎 展創新之力(院士新語)

王貽芳
2025年08月25日08: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如果缺乏科學上的領先地位,在新技術上我們只能是追隨者,缺失源頭創新能力。我們必須勇於承擔前沿探索的風險,才能打通並掌控科技創新的全鏈條

  

  高能物理,也稱作粒子物理,研究的是物質最深層次的結構,是對分子、原子、原子核研究的自然發展與深化。

  那麼,對物質的基本結構,我們是怎麼進行研究的?

  早期是借助顯微鏡,可以看到的最小尺度為光的波長,約為10-7米﹔為看到更小的結構,人們採用電子顯微鏡,電子的波長可以小3個量級,達到10-10米﹔繼續減小,就需要依靠加速器把電子提升到更高的能量,即更短的波長。目前可以觀測到的最小尺寸為約10-15米。

  通過加速器提高能量、減小波長,利用探測器——復雜的“電子眼”,就可以研究前沿微觀世界。

  古希臘時期,人們認為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是原子。到了19世紀,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論得以建立,元素周期表和化學分子成為物質結構的基石。20世紀初,人們理解了物質更精細的結構——原子核裡有質子和中子,而電子在外面繞著它轉。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在加速器實驗中發現數百個新粒子。最終,我們理解了質子、中子和新發現的很多粒子都是由夸克這種基本粒子構成,電子和中微子也是基本粒子,且其家族與夸克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描述基本粒子之間相互作用與轉化的標准模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共獲得約30個諾貝爾科學獎。

  對於粒子物理的研究到盡頭了嗎?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我們的回答是,標准模型雖然成功描述了已知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但仍無法解釋暗物質、暗能量及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性等重大科學問題,理論本身也存在許多不自洽、不完整之處,特別是實驗上發現了一些與標准模型不符的現象,如中微子有質量。因此,未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需要突破現有框架,探索新的物理規律。

  面對這一挑戰,中國在高能物理領域迎來了重要機遇。近年來,我國在該領域取得了多項突破。例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及北京譜儀(BESⅢ)對XYZ粒子的研究為全球粒子物理研究貢獻了關鍵數據,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展現了中國在粒子物理前沿的創新能力。

  展望未來,我們的研究除發展新的理論之外,還要尋找新的實驗証據。比如在太空、地下,在加速器或中微子設施中尋找更多關於暗物質、反物質、中微子等的新物理現象。

  粒子物理發展到現在,除了中微子振蕩之外,標准模型的建立幾乎都依賴於加速器。將來要解決上述問題,加速器雖非唯一途徑,但無疑是最主要的手段。至於建什麼樣的加速器,存在各種選擇(如直線或環形、電子或質子),各有各的可行性,中國高能物理面臨的關鍵抉擇是應該優先發展哪條路徑呢?

  2012年,我們發現對於中國最佳的技術路線和方案:先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待其科學使命完成后,在同一隧道內升級質子對撞,“一道兩用”實現隧道資源高效復用。5年后,歐洲核子中心也宣布,建設環形加速器是最佳方案,從另一個角度印証了我們的判斷。事實上,我們不僅在科學上抓住了未來發展的“牛鼻子”,在方案與技術上也實現了創新與領先。過去10多年的研發不僅使設備國產化率達95%以上,也在許多概念和技術上實現了全球引領。

  歷史上,對撞機技術作為源頭,催生了加速器的廣泛應用。比如同步輻射光源來源於環形對撞機,自由電子激光來源於直線對撞機。而這些關鍵技術,又進而成為眾多學科與產業發展的基石。例如,同步輻射及散裂中子源,是材料結構與性能研究的利器﹔輻照效應,緊緊牽動著高科技企業在芯片、手機終端、鋰電池、先進制造、醫藥等方面的研究。

  如果缺乏科學上的領先地位,在新技術上我們只能是追隨者,缺失源頭創新能力。即便技術指標偶有超越,但其源頭創新在國外。因此,科學領先是技術主導的前提,否則核心技術必將受制於人。我們必須勇於承擔前沿探索的風險,才能打通並掌控科技創新的全鏈條。

  粒子物理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性成就之一,中國正在追求從一席之地走向全面領先。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本報記者吳月輝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19 版)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