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專業:培養AI領域“播種者”
——“關注新增專業”系列報道之二


圖為北京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畢業生正在交流經驗。受訪者供圖
學生參加中小學機器人競賽“人工智能”項目比賽。視覺中國供圖
近日,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增列29種新專業。其中,北京師范大學增設的人工智能教育專業引發熱議。
這一專業名稱雖與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人工智能專業相近,但專業內容並不完全相同。科技日報記者在北京師范大學採訪時了解到,學校新設立的人工智能教育本科專業致力於培養兼具人工智能技術素養與教育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破解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師資短缺難題,服務國家教育智能化戰略需求。
人工智能師資面臨缺口
“當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們的社會,深刻改變著包括教育在內的各個領域。”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表示,培養能夠駕馭新技術的“數字公民”,已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為順應人工智能發展,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此前與企業合作,共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項目”。項目內容包括系統研發一套完整覆蓋小學、初中、高中學段的人工智能知識體系以及課程內容。
2024年末,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探索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施途徑,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今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印發《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構建常態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學體系,探索科學規范育人模式。
“在政策高度關注的大背景下,我國中小學階段的人工智能教育仍面臨師資短缺、專業培養體系缺失等諸多現實難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我們依托教育與人工智能學科的跨學科交叉優勢,率先設立人工智能教育本科專業,旨在培養兼具技術素養與教育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破解師資匱乏瓶頸,為國家教育智能化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那麼。人工智能教育專業學什麼?簡單來說,這是一個融合了人工智能與教育學的新專業。
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和教育兩個模塊,分別對應著基礎和應用兩個層面。兩個模塊的課程相互融合、有機結合,形成“雙螺旋”課程體系。
其中,人工智能技術模塊涵蓋生成式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教育數據挖掘等前沿領域。教育模塊融入教育理論、學習科學、教育心理學、課程設計與開發、教育測量與評價等教育科學基礎課程。
同時,該專業計劃開設教育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等實踐創新類課程,通過智能教學助手開發、教育數據分析等項目,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場景中的落地應用。
“此外,專業還設置了人工智能倫理與數據安全等必修課程,強化學生在技術應用中的教育責任感,培養學生‘技術為教育服務’的價值觀。”上述負責人介紹。
採用“三位一體”育人模式
北京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專業屬於教育學專業范疇。該專業秉承了教育學重實踐的學科特點,學校、企業等單位都能成為學生的實踐場所。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師范大學採用“高校+企業+中小學”的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將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教學場景和實習機會,幫助學生將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一線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這一培養體系下,學生將逐漸成長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的領軍人才,能夠勝任人工智能課程的總體設計與教學實踐,推動智能技術與學校業務的雙向融合,成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與智能化轉型的中堅力量。
“新專業的就業前景廣闊,畢業生可在多個領域發揮專業優勢,勝任相關工作。”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基礎教育領域,畢業生可擔任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與信息科技類課程教師,負責課程設計、教學實施以及智能教育工具的開發和推廣,助力學校實現教育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同時,教育科技行業也需要相關人才,從事智能教學系統等產品的研發與優化,例如擔任產品經理、教育技術顧問、課程設計師等職位,推動相關課程的創新與應用。
此外,人工智能教育專業的畢業生也可進入科研機構或高校,開展人工智能與教育交叉領域的科學研究,或投身教育管理工作,參與教育數字化及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的政策制定與實施等。(記者 孫明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