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畢業照”興起“國風熱”

王俊嶺 李翼然
2025年07月02日08: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近日,在西南民族大學畢業典禮上,於鴻洋戴著東北大花帽與家人合影留念。
  受訪者供圖

  綠樹成蔭、陽光正盛、笑語歡聲……又是一年畢業季,許多高校的教學樓前、圖書館旁,身著靚麗服飾的畢業生結伴拍照,在一次次“咔嚓”的快門聲中定格美好時光。

  與以往身穿學位服為主不同,如今中國大學生的畢業照呈現出更加多元的風格。不少學生選擇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畢業服飾,打造專屬於自己的“青春紀念冊”。

  在深圳求學的李藝文今年7月畢業,她在電商平台選購了一件新中式旗袍,作為自己出席畢業典禮的正裝。“旗袍曾是中國女性在外交、學術等正式場合中的正裝,承載著一種氣質,也代表我對畢業典禮的重視。”李藝文說,穿著傳統旗袍盛裝出席畢業典禮,不僅能留下美好的回憶,也是表達個性的重要方式。傳統服飾不是隻宜在特殊場合穿的演出服裝,她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風格現代、質地優良、價格合理的國風服飾走進人們的生活。

  相關電商平台數據顯示,在今年畢業季期間,雲肩搜索量同比增長1倍以上,馬面裙、旗袍、簪花等也有了較大增長。與此同時,線下照相館也迎合畢業季的市場需求,推出包括“校園跟拍”“學士服寫真”“簪花雲肩國風畢業照”等多種套餐服務,包含妝造造型、服飾租賃、專業拍攝與后期修圖等多項服務,以滿足畢業生的不同喜好和個性化表達。

  最近,來自成都的大學畢業生江靜雯選擇購買專業攝影套餐服務,為她和朋友進行校園定制跟拍。“我平時就喜歡漢服文化,這次特地挑選了一套馬面裙作為拍攝服飾,加上攝影費用一共花費800元左右。”她認為大學畢業是人生中獨一無二的節點,留下一組獨特的影像非常具有紀念意義,也是她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

  除了購買現成的成品服飾和攝影服務之外,也有畢業生選擇跳出“模板”,親自動手打造獨屬於自己的畢業服飾。於鴻洋是土生土長的吉林人,他親手設計並制作了一頂獨具特色的“東北大花帽”,希望借此展示家鄉的大花文化。“我看到很多同學在學士帽上簪江南水鄉的花,就琢磨能不能用老家的東北大花簪個帽子呢?”他說,這不僅是一種創意,更是對家鄉風土人情的一種自豪表達。

  為了實現這個想法,他親自挑選布料、設計圖樣、請裁縫縫制,將鮮艷濃烈的東北大花圖案巧妙融入傳統學士帽中,最終成品總成本不到50元。“雖然花了些時間和精力,但性價比很高。畢業當天我戴著這頂帽子,收獲了很多關注和稱贊,還有不少同學主動借來拍照打卡。”於鴻洋說,選擇自己動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市面上針對男生的畢業服飾選擇相對有限,且款式單一、風格雷同,他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豐富多元、具有地域特色的產品供選擇。

  畢業服飾經歷過哪些變遷?據北京服裝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服裝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鄒游介紹,從新中國成立到1994年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學位服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體系,學位授予儀式中的著裝多以簡單朴素的服裝為主。直到199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關於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才正式確立了中國學位服的規范體系,填補了此前學位服制度的空白。多年來,全國高校學位服基本沿襲的是當年由北京服裝學院所主導的94版設計。隨著時代的變化,從原來的統一樣式到希望能夠有更多樣表達的呼聲也逐漸變得強烈。一批高校開始嘗試推出有自己學校風格的學位服。

  個性化定制畢業服飾,是否會影響畢業儀式的嚴肅性?在鄒游看來,學位服標准體系的建立,是高校畢業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學術的庄重與嚴謹,更是中國高校與國際畢業服飾慣例接軌的重要體現,彰顯了學術交流的國際化與規范性。當師生們統一著裝出現在畢業典禮等特定場合時,學位服便成為一種特殊的語言,承載起了一種身份的認同。如今,新一代畢業生將雲肩、馬面裙等傳統元素巧妙融入學位服,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將文化自信融入生活實踐的生動體現,其本質上是當代青年對個性化呈現的追求。未來,以學位服為代表的畢業服飾設計應該更好在庄重與個性之間找到平衡,既展現時代氣質、又彰顯學術庄嚴。

  今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的賈紅說,學校對畢業典禮的著裝有明確規范,要求統一著正裝出席,而在其他場合則未作硬性規定。“畢業典禮現場,大家都自覺遵守要求,保持庄重氛圍。儀式結束后,很多同學會在學位服外增添個性化服飾或配飾,既保留了氛圍感,也為畢業照增添了獨特記憶。”賈紅說。

  多位受訪者表示,隨著社會對美育和文化內涵重視程度的提升,畢業服飾正從單純的儀式著裝轉變為具有引導力的消費風向標。未來,如何在規范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將成為畢業季消費的新看點。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