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理性看待“本升專”(有事說事)

熊 建
2025年07月09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本科生走進高職課堂,聽起來像段子,卻真實發生在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名單裡。2025年,該校三個專業——動車組檢修技術、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鐵道交通運營管理——明確標注“隻招本科生”。135個招生名額背后,站著的不只是本科生,甚至還有研究生。對此,網友冠之以“本升專”。

  透過現象可以看到,不少變化正在發生。首先是職業教育正被重新定義。過去,專科被視作學歷鏈條的末端﹔如今,它成了部分本科生主動選擇的“第二站”。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從2022年試水招收30名本科畢業生,到2025年招生名額翻了4倍多,數字攀升的曲線,是市場需求的晴雨表。鐵路行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超越了傳統專科培養的邊界。這說明,一般專科生源已經無法滿足高鐵相關專業的素養要求。當技術迭代的速度跑贏課堂,職業教育以“精准對接行業”的優勢,贏得了認可。

  對學生而言,這是一場與自我的和解。一名研究生報名專科,不是盲目跟風﹔本科生放棄“學歷光環”走進職校課堂,也非“自降身價”。他們中有人對原專業失望,有人在就業市場受挫,最終在職業技能教育中摸到新路的入口,是個人的理性選擇。學歷不是終點。這些所謂“回爐”的學生,實際是在重新校准人生坐標——從“我有什麼學歷”轉向“我能創造什麼價值”。

  社會對人才的度量衡也在變。曾幾何時,“白領優於藍領”的觀念根深蒂固。但如今,當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學歷與就業的強關聯正被打破。教育部數據顯示,近十年高職就業率持續高於普通高校平均值,而一些頭部職業院校與大型國企的訂單式培養,更讓畢業生獲得穩穩的幸福。這說明,從學歷社會轉向能力社會,已是必然。

  這樣的雙向奔赴,催生了教育生態的多元共生。青島技師學院的“大學生技師班”辦了15年,山東大學畢業生與高職生同堂學技工﹔廣東一職校近兩年吸引150多名本科生“回爐”考証書——這些碎片拼出一幅新圖景:教育不是單向階梯,而是縱橫交錯的路網。職業本科教育的崛起也是証明:2024年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錄取線飆至600分,比肩省內211高校。

  最后,也要看到,“本升專”不是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的萬能解藥,也不是宣示職業教育的短板已經補齊了,諸如師資設備投入不足、專業設置同質化等問題,仍是制約發展的枷鎖。但這個現象至少說明,人不必困在學歷的繭房裡,要看到社會正在獎勵那些一手握理論、一手握扳手的人。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