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課,讓青春融入火熱發展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思想理論、實踐發展、精神文化、制度建設……諸多方面的成就匯流成海,形成了推動中華民族闊步前進的歷史洪流,証明了科學理論和偉大實踐之間的辯証關系,也寫就了思政課最生動、最鮮活、最有說服力的教材。
讓“行”在路上的大思政課真正“走”進學子內心,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追尋領袖足跡、探訪大國制造、深入基層一線……師生們在行走中投身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社會民生第一線,體驗國家發展、社會變遷的脈搏,書寫實干奮斗的青春華章。
感悟人民情懷,體驗深刻偉大的歷史變革
講述人:寧德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 陳玉儀
清澈的修竹溪奔流不息,鸞峰橋飛架峽谷之間,街上游人如織,民宿餐館顧客盈門——如果不是這堂行走的大思政課,我真不敢相信,眼前這個紅火富足的山鄉,就是老一輩口中那個“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下黨鄉!
大二下學期,學校組織我們前往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調研實踐。臨行前,老師通過生動的圖片、翔實的數據告訴我們,20世紀80年代建鄉之時,下黨曾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鎮”,交通閉塞、百姓生活極端困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現場辦公,解決問題。下黨也由此在脫貧發展中不斷更新觀念、拓展思路,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我們來到了總書記當年的現場辦公點,聽當地老人講述那段暖心回憶,深刻體會人民領袖“把心貼近人民”的真摯情懷﹔我們走進“難忘下黨”主題展館,跟隨講解員的動情講解,深切感受扶貧開發在這裡探索、精准扶貧在這裡實踐、全面小康在這裡實現的“下黨故事”﹔我們踏上黨群連心路,切實體會“務實深入、不圖虛名”的工作作風……今昔對比,下黨鄉的幸福嬗變,正是展示脫貧攻堅偉大成就和鄉村振興新成果的“中國窗口”,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最好注腳!
這些年,追尋領袖足跡,我們的思政課堂一直在路上。從“四下基層”工作法在鄉村振興中的創新實踐,到數字福建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弱鳥先飛”的辯証思維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到“滴水穿石”的韌性激蕩出為民服務的時代回響……我們跟隨老師走進鄉村田野、走進社區工廠,在廣闊天地裡一次次感悟思想偉力、體悟偉大變革,也愈發意識到自己身為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擔當。
深入基層一線,捕捉“冒著熱氣”的社情民意
講述人: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 高匯東
基層是落實國家政策、聯系服務群眾的第一線。各項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實施效果的優劣,社會民生的酸甜苦辣,基層治理的經驗教訓,隻有深入基層才能實際了解。在看到學校招募“扎根基層,逐夢雞東”政務實踐團時,我毫不猶豫地報名投身基層治理,來到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交通運輸局挂職鍛煉。
滿懷熱情而來,一篇“攻堅克難”主題工作報告的撰寫卻兜頭給了我一盆涼水。對著密密麻麻的數據,自認為文筆不錯的我手足無措,一時不知從何下手。“基層報告不是學術論文,得讓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在領導帶領下,我深入雞東鎮、東海鎮等五地共15個調研點開展調研。從坑坑窪窪的村道到繁忙的貨運站,我用心觀察每個細節,捕捉“冒著熱氣”的社情民意。在永安鎮,一個老鄉拉著我的手反映道路修繕問題:“自從前些年縣裡推行‘村村通’把路修好后,咱地裡的庄稼就能早半天進城,賣個好價錢!”那一刻,我愈發明白,報告中我要寫的“攻堅克難”四個字,背后是百姓冷暖,是民生幸福,更是我們要以躬行實踐詮釋的忠誠擔當!
此后的實踐中,我在一次次調研中感受著基層干部為民服務的主動作為,理解著基層治理模式的創新舉措,也領略著社會治理現代化帶來的新變化。我還參加了縣冰雪節的籌備工作。當我還在思考場地如何利用、彩燈如何布展等問題時,身邊同事已經在零下20攝氏度的寒風中走上冰面,演練游客動線設計、測試爬犁賽道安全性、設計安全預案。當看到活動吸引周邊縣市數萬名游客暢游時,我真正懂得了基層干部常說的那句話:“坐在辦公室裡都是問題,走到田間地頭全是辦法。”
這段日子,我從“隻會泡圖書館的學生”變成了會蹲在田埂上聽民生、在雪地裡搬冰燈的“基層小靈通”。原來成長從來不會突然發生,而是在無數個“第一次”裡默默蝶變——第一次被群眾握住手說“謝謝”,第一次在堆滿文件的辦公室裡反復核對數據……這些都是青春最閃亮的勛章。基層是最好的實踐課堂,它不僅教會我鍛造“金剛鑽”、涵養“硬功夫”,更教會我“向下扎根,向上生長”:隻有雙腳沾滿泥土,青春才能與這片土地的“脈動”同頻共振。
探訪大國制造,觸摸強勁有力的時代脈搏
講述人: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本科生 方凌峰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脈搏在哪裡跳動?一次行走的大思政課告訴我,它不僅記錄在課本深刻的論述裡,更鐫刻在操作靈活的工業機器人上、分毫不差的晶圓光刻機裡、轟鳴運轉的工廠車床間,以及一項項“從無到有”的技術突破上。
2024年暑假,我與支隊成員奔赴上海與常州開展思政實踐,深入高新技術企業、工廠車間、科研院所,親身感知中國制造的脈動。
在上海電氣集團,一台斑駁的老式汽輪發電機靜靜地陳列在展覽館中。講解員說,這是20世紀五十年代上海電氣集團前身上海電機廠成功研制的中國第一台6000千瓦空冷汽輪發電機。當時,面對國外技術的壟斷與封鎖,老一輩工程師憑借深沉的愛國情懷、執著的工匠精神實現了技術突破,有力支援了國家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當我頭戴安全帽,看著頭頂高聳的龍門架時,對行業前輩的敬佩油然而生——是他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用“中國大腦”裝備“中國制造”,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勇攻關!
除了近距離感知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我們還一次次體驗著高新技術的創新突破、地方政府的擔當作為:在上海新鬆機器人有限公司,我們看到了全球負載能力最強的負載協作機器人。在常州武進,我們看到一大批新興產業園拔節生長,看到了產業發展不斷“向高向新”,更看到了當地政府對青年學子求賢若渴的誠意。
行走中不但感知了發展變化,更堅定了我知識報國的理想信念。當我們對話一線研發人員,書本上的理論變成了鮮活的現實,而“中國力量”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群人用雙手托起的奇跡,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接棒的使命,也將是我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
走進希望田野,傾聽鄉村振興的鏗鏘足音
講述人: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 黃玉涵
站在甘肅隴西縣祿家門村萬畝中藥材標准化種植基地的田埂上,聞著空氣中浮動的藥香,望著遠處層層疊疊的藥材梯田,我忽然理解了“行走的大思政課”的深意。這一刻,“鄉村振興戰略”從書本上的鉛字變成了眼前躍動的圖譜。
去年7月,我從“千年藥鄉”隴西出發,一路向東,經歷了一堂主題為“青春心向黨·理響新時代”的“行走的大思政課”。
在隴西藥圃園的種質資源庫裡,3000多份藥用植物種質靜靜生長。智能光照培養箱中,馴化的新品種正突破海拔限制﹔種子標准化車間裡,激光分選機以0.01毫米精度剔除瑕疵種粒——這些在實驗室裡跳動的數據流、在車間擺動的機械臂,正悄然破譯著藥鄉的鄉村振興密碼。“以前靠天吃飯,畝產不到八百斤。”在隴西縣祿家門村萬畝中藥材標准化種植基地,藥農王大姐擦著汗告訴我們:“現在用上水肥一體機,黨參畝產頂破1500斤!”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這是我對白家山村的第一印象。在蘭州大學駐村幫扶干部吳老師、周老師帶領下,我們在村民安置點遇到了笑容洋溢的村民。他們熱情地和我們分享村中趣事。當我聽到市區老師自願請纓駐村支教、隻為給六七個孩子上課時,我深刻意識到,鄉村振興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命題,更是用生命溫暖生命的持久工程,刻印著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砥礪奮進的不懈腳步。
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每天都在發生。握住藥農布滿裂痕卻溫暖有力的雙手,翻開支教老師被山風吹皺的教案,我內心不禁涌出一陣感動。我開始深入思考中國鄉村的未來與中國青年的未來,也更深刻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的諄諄教誨。新時代青年對祖國最深情的告白,是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心種進泥土裡,和漫山遍野的山花一起綻放。
品味文物古籍,培厚民族團結的精神沃土
講述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徐宇婷
澄澈的陽光斜掠過民族宮鎏金的穹頂。推開厚重的雕花木門,我們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主講老師蓋逸馨的帶領下,踏進了這座沉澱著共和國民族團結記憶的殿堂。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參觀,而是一場探索“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民族如何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尋找之旅。
置身近3000平方米的展廳,1500余件文物與古籍穿越千年時光,令人目不暇接。精美絕倫的侗族織錦,飽經滄桑的蒙古族馬鞍,色彩斑斕的藏族唐卡,以及蒙古文、藏文、朝鮮文等多民族文字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在這一刻呈現在我們面前。“同學們,一件件展品鐫刻著‘美美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印記,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悠久與輝煌。”蓋老師以“大一統”“大融合”“大團結”為主線,將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脈絡,各民族在文化、經濟、情感上的交融共生娓娓道來,讓我們深刻感受中華民族血脈相融的悠久歷史,領悟了文物、古籍中所蘊含的文明理念。
跟著老師腳步一路走、一路訪,我看到四川涼山彝族群眾易地搬遷,“搬”出新生活﹔看到雲南貢山獨龍族整族脫貧,走上幸福路﹔還看到寧夏銀川多民族社區和諧共居,綻開團結花……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光輝實踐,讓我更深入地理解“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的深刻內涵。
“來聽聽家鄉的民族團結歌吧!”休息時,我一邊播放歌曲《沂蒙紅石榴之約》,一邊動情講解著歌詞的含義。未來,我願用實際行動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者和踐行者,讓民族團結之花越開越絢爛!
(記者鄧暉、高建進、馮家照、張士英、尚杰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