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警察變“家教”,孟子怎麼看?(科教視界)

熊 建
2025年05月21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日,湖北襄陽,一對母子因輔導作業而吵架。母親報了警,見到警察后說:“我們這個孩子學習不好好弄。我說他,他還還嘴。你們能不能幫我一下?”

  出警的有一位警察是00后,秒變“家教”,輔導孩子英語,首先指出問題之所在——“你的主要問題不就是一些單詞不會嗎?”然后,教給學習辦法——“找一篇閱讀,從頭到尾用你自己的話翻譯下來。遇到生詞,你拿一個本子記下來。”最后表明方法靠譜的原因——“我大學英語六級高分通過,英語考研也是高分通過。”

  這個視頻出來后,傳播甚廣。拋開“這算不算浪費警力”不談,單從教育角度看,這個視頻其實對當前的教育現狀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或者說把古人的智慧具象化了。這位警察的做法值得探討,其中關鍵,不在於他的高學歷,不在於他的急人之難,也不在於他的教學方法,而在於他不是這個孩子的父親。

  坊間一直流傳這樣的順口溜:“不談作業,母慈子孝﹔一說作業,雞飛狗跳。”這話概括得很到位,我就深有體會。記得小孩上四年級的一個晚上,也是英語作業,要求背誦幾段對話。同樣是“大學英語六級高分通過”的我,從晚上8點吃完飯開始,一直到12點,4個小時,督促小孩背,就是背不過。

  9點的時候,我已經不耐煩了,但秉持從教育專家那裡學來的教育理念,逼著自己和顏悅色地給他逐個單詞進行解釋﹔10點的時候,已經快壓不住火了,引用科學家小時候學習的故事,要他端正態度﹔11點了,看著班級群裡的接龍,就差自己的小孩了,真是火冒三丈,沒好話了﹔快12點了,真是要崩潰了,幸虧想起了自己上學時經歷過的“夏斐事件”,才勸退了“上手段”的念頭。到了12點多,才勉強背過。

  這些年下來,輔導孩子作業的經歷真是不堪回首,“報警”的念頭也閃過多次。直到這次看到襄陽的新聞,發現有我這種想法的真不是孤例。從視頻中看到,警察的輔導真是立竿見影,小孩乖乖地學了下去﹔警察叔叔的教導,他也應該是聽進去了。

  這讓人不禁想到孟子對這種事情的觀點,那就是應該“易子而教”,主張父輩不直接教育自己的子女,而是通過交換教育對象來保持教育活動的客觀性。比如藝術、體育等領域的名師收徒,有時也帶有類似的“交換培養”色彩。

  那麼,易子而教的道理何在?在《孟子·離婁上》中,公孫丑就問了:“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為什麼呢?

  孟子說了這麼一段話:“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也。‘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翻譯過來就是:“由於情勢行不通。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而無效,跟著來的就是忿怒。一忿怒,那反而傷感情了。﹝兒子會這麼說,﹞‘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為卻不出於正理正道’,那就是父子間互相傷感情了。父子間互相傷感情,便很不好。古時候互相交換兒子來教育,使父子間不因求好而相責備。求其好而相責備,就會使父子間發生隔閡,父子間一有隔閡,那是最為不好的事。”

  教育自己的孩子容易造成家庭沖突的道理,孟子說得很清楚了。他已經意識到,家長角色的情感屬性與教師角色的專業屬性存在本質區別。這為現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代際沖突提供了解決思路。

  做父母的,與做老師的,職責是有區別的,做法是不一樣的。優秀的父母,不一定就是優秀的老師。如果不能保持教育關系的適度距離,親子關系損傷就很難預防。《紅樓夢》中,賈政經常責問賈寶玉的具體學習情況,對他感到不滿意,時不時還打壓他,做出好詩還批評,結果導致賈寶玉對父親的懼怕和疏離。

  當然,在現代教育環境中,完全從字面上照搬易子而教,並不現實,需要與時俱進,把古人的智慧融入當前的教育實踐。這個過程中,家庭教育的主體地位不可撼動,但需要各方力量的配合、分擔。

  去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推動各地結合實際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把學校、社區、家庭三方資源擰成一股繩,各自發揮比較優勢,構建兒童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這一點很重要,環境的營造往往比實際的督導更有長遠的效果。子不教,父之過。這裡的教,是教育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是直接教他加減乘除、氫氦鋰鈹硼。別忘了,孟母三遷,是從大處著眼,是為了給孟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孟母如果親自下場教育孟子,結果會是怎麼樣呢?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