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
培養AI時代新人才

![]() |
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教育數字化成果展上,武漢大學學生展示衛星仿真教學系統。 |
日前,以“教育發展與變革:智能時代”為主題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湖北武漢舉辦。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位嘉賓共同探討數字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展望廣闊前景。大會期間,無論是同步舉辦的教育成果展,還是多場平行會議,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相關話題都備受關注。
“AI+教育”范式多
“如果想在學習路上給自己加油打氣,陪伴打怪通關,可以定制一個自己的專屬學伴。在終身教育‘智能基座’上5分鐘之內就能生成一個‘智能學伴’智能體。”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數智賦能大規模個性化終身學習”平行會議上,國家開放大學推出服務終身教育領域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數字基座體系,為全民終身學習構建智慧化支撐平台。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數字基座已支撐峰值百萬級並發訪問。在開放教育領域,服務了443萬學生,為全國特別是邊疆、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廣大學習者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在老年教育領域,以適老化、智能化彌合老年數字學習鴻溝,助力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在社區教育領域,數據駕駛艙幫助管理者精准把握居民學習需求,建設學習型社區。
近年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不斷解鎖教育新范式。當體育教育遇上人工智能,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學校的智能體育課很有意思,我們可以在設備上選擇一項喜歡的運動,它會測量記錄,給我們練習的建議。”武漢市經開區神龍小學湖畔校區的錢睿涵說。
記者了解到,學校通過建設AI賦能的智慧體育設備,實時採集學生體能數據並予以分析,幫助教師精准推送學生體質達標任務,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完成任務,實現身體素養均衡發展。
“智能設備主要應用在體質測試當中,包括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還有50米跑和跳繩等。”該校相關老師介紹,“我們能在體育課堂上看到學生更實時的成績,練習也能更有針對性。”
大會期間,“人工智能賦能STEM教育”作為平行會議舉辦。多名中外專家學者一同探討人工智能在STEM教育領域的應用和未來發展。
STEM指的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如何發揮人工智能優勢,積極賦能STEM教育發展?與會專家不約而同提到增強數智技術實踐能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負責人介紹,學校在博士生中開設“AI+科研”課程,通過展開跨學科、跨領域的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表示,智能時代的教育已經到來,過去知識為重的教育要轉變成以能力為重的教育,STEM教育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關鍵。“我們要應變、求變,學AI、用AI、創AI、護AI,從這四方面努力。”楊宗凱說。
烏茲別克斯坦高等教育科學與創新部部長康拉特巴伊·沙裡波夫談到,希望各國、各高校、產業界及專家就人工智能在STEM領域的理解與責任展開對話,交流建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和數字平台的經驗,推動STEM教育創新方法,共同創造一個技術與教育齊頭並進的未來。
多國重視AI教育
在大會發布的“數字教育研究全球十大熱點”(Digital Education Fronts)中,生成式AI位居首位。據悉,該成果由《數字教育前沿(英文)》(Frontiers of Digital Education)期刊聯合相關數據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組建的課題組完成。
經合組織(OECD)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副主任斯蒂芬·文森特-蘭克林表示,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一定能夠幫助我們提高教與學。“我們看到,學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克服學習難點,教師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課堂、改進教學。”
從多位嘉賓的主旨報告中,可以更加明顯地感受到各國對“AI+教育”的重視。
“Mad for AI,翻譯成漢語意思就是‘為人工智能而瘋狂’,這是我們面向高中生開展的人工智能興趣班。”西班牙國家研究理事會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長菲利普·瑪尼亞介紹,西班牙通過在中學開展興趣課程,幫助學生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知識等,助力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閉幕式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了全球數字教育發展指數(Global Digit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dex,簡稱GDEI)2025,展示數字教育發展的全球圖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提出,過去一年全球數字教育發展先發國家不斷擴大,整體水平穩步提升,相對排名保持穩定。隨著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教育”已成全球數字教育變革新趨勢。美中韓三國“人工智能+教育”整體發展優勢尤為明顯。中國在大模型應用探索方面勢頭強勁。
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劉駿認為,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然而未來的工程人才需要具備自主、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還需要具備知識可遷移能力、國際化視野等。
對於是否擔憂學生過度使用人工智能,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表示,AI終究是工具。它的確會影響教育,教師自己要先改變。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新思考作業布置、考試形式等問題,傳統教學和考核方式在人工智能時代或不再適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