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思邈書單”看醫學教育的新與嚴(新視野)

創新是必需的,升級是必然的,借鑒是必要的。但無論怎麼求新求變,一條根本原則不能動搖,那就是嚴格的過程管理。
改革的真諦,在於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醫學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創新是必需的,升級是必然的,借鑒是必要的。但無論怎麼求新求變,一條根本原則不能動搖,那就是嚴格的過程管理。教育需要嚴格,醫學教育事關人命,尤其需要,所謂貴新更貴嚴。
放眼全球,對於醫學人才的培養,各國無不重視。中國也是如此。“醫生”一詞,始見於唐代官修法典《唐六典》——“醫生四十人”,指學習醫學的人。可見,在中文語境裡,醫生的本義就是醫學生。
對於醫學生的教育,嚴格是基本要求。在嚴格的醫學教育下,首要獲益方是醫(學)生,最終是患者。怎麼個嚴格法兒呢?今天的醫學教育不用多說,有身高一米八的醫學生把上學期間的教科書、參考書摞起來,跟自己一般高。學得扎實的醫學生,將來如果棄醫了,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多有杰出表現。遠的有文豪魯迅,近的有導演餃子。
古代的醫學教育,也非常嚴格,要學的東西非常多。比如孫思邈在《千金方》裡提出“大醫習業”的主要內容,跟今天相比,就不遑多讓。
首先,“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這些都是醫學基礎著作,怎麼也有10部上下。
其次,“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上述名醫的臨床經驗不得認真研讀?都是實戰案例,研究起來,時間少花不了。
第三,“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對這些內容,不必急於下迷信、荒謬的論斷。這些數術之學,是古人眼中的“高科技”,是當時的“人工智能”,得學。雖然不能以此作為醫學教育的精華,但其中包含著辯証法和宇宙論,對於理解中醫思想、中醫文化,很有幫助。
第四,“又須涉獵群書”,包括五經三史,諸子百家,還有天文地理,“並須探賾”。學習的范圍更廣了。學醫之人,要把文史哲打通,博覽群書,明仁義之道,通古今之事,諳吉凶禍福。這裡包含的理念,有點兒像如今很多大學裡探索的綜合性研究型人才培養新模式了,即“醫生群體中融入了多學科的基因”。
這四類學問,相當於孫思邈給醫學生開了一份書單。除了老師教授,這些書籍的閱讀,必不可少。“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意思是,如果不這樣,好像盲人夜游,很容易摔跟頭。“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按照孫思邈的設想,學醫的內容雖然很多,但若能“具而學之”(這裡的“具”,意思是全部、一五一十地),把這些學問全都認真學進去,就能畢業從醫了。
可見,在古人的醫學教育理念中,沒有嚴格、認真地求學過程,是不可能掌握從醫的基本技能和理論修養的,更不可能具備悲天憫人的仁者之心。這對今天的醫學教育改革,仍有借鑒意義。教育的模式可以改造,教育的時長可以伸縮,教育的方向可以修正,教育的內容可以多元,可一旦科學的教育制度建立起來后,就是嚴格的管理和認真的學習了。這一點,沒有伸縮的空間,沒有變通的路徑。
為什麼呢?孫思邈告誡,為的是防止發生如下情況——“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咄嗟喑嗚,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切記,切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