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師資隊伍

人工智能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前所未遇的風險挑戰。當前,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是適應國家高質量發展需求、培養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這也對培養一支專業的、創新型的師資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需要強大的師資力量
不論是全學段的人工智能教育,還是全社會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都需要強大的師資力量。
人工智能教育是素質教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都是面向學習者人工智能素養提升的教育。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人工智能社會的一員,不論是研究開發人工智能,還是實際應用人工智能,都是與人工智能的協同,都需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需要具備人工智能素養的專業隊伍實現有成效的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是科學教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都是科學教育,目標是培養青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探求欲和科學精神,培養大學生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科學發現、探索和攻關的能力和潛質。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准確、系統地向學生傳授人工智能的科學和技術,尤其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未來的發展潛力。
人工智能教育是跨學科教育。人工智能是基於計算機科學在科學技術及其應用上的顯著躍升,直接關聯數學、統計學、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和機械等多個學科,同時賦能幾乎所有學科。借助人工智能教育,培養學習者的跨學科認識和能力,解決復雜的跨學科問題,需要教師關注交叉學科的學習和研究,能夠在全學段教育和通識教育中,發揮人工智能賦能各學科的作用,取得更大領域的教學效果。
強化信息科技和計算機學科教師培訓
當前,不少高等院校已經從計算機學科延展出了軟件工程學科、網絡安全學科和人工智能等學科。這些學科的師資隊伍多數是打通的,是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第一梯隊。此外,對於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教育,當前已經制定了信息科技課程標准,同時有一支非常敬業和進取的信息科技師資隊伍。這個群體應該成為中小學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第一梯隊。
信息科技教師要提升人工智能素養。信息科技教師有信息素養、數字素養和技能的訓練,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生成式能力和人機協同解決問題的模式,信息科技教師要在數字意識、計算思維、數智化學習和創新、智慧社會責任等四個維度,不斷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養,示范和引領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的提升。
信息科技教師要強化人工智能知識。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信息科技與其他學科融合發展起來的,對信息科技、計算機科學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也進行了大的更新和擴展。因此,對於從事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教師而言,要積極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圍繞數據、算法、算力等基礎技術,以及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新技術加強學習,不斷強化自身的人工智能知識和應用能力。
信息科技教師要掌握人工智能技能。人工智能既是教育的內容,又是教學的手段、教育創新的手段。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絕不是傳統的應試教育,不能“卷”題目、“卷”分數。教師要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教與學的全過程、賦能教學評價的全過程,特別是賦能學生的全面發展。
鼓勵各學科教師積極投入與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
各學科的教師都是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的重要力量。
各學科教師要提升“雙核要素”。教師素養的 “雙核要素”,是指自身的學科能力,以及適應信息社會、網絡社會發展的數字素養和技能。在人工智能教育場景下,就是指自己的學科能力和適應智慧社會發展的人工智能素養。
各學科教師要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催生了新的科學發現范式,賦能各學科取得很多突破性進展。各學科老師要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人工智能在各學科的應用及其價值,帶領學生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本學科的學習、實踐和研究,在學科交叉的更大空間培養面向未來的復合人才。
各學科教師要創新跨學科教學模式。在人工智能賦能本學科的學習和研究的同時,本學科也反向助力人工智能的發展,這種雙向的賦能和促進,是真正的交叉和跨學科創新模式。各學科教師要突破本學科傳統的教學及其評價方式,創新跨學科的教學模式和評價變革,探索跨學科場域下的項目式教學、沉浸式教學和團隊式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加愉悅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全方面成長進步。
(作者熊璋,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