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產教融合模式創新 實現高校與產業發展共生共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高等教育是創新人才和未來技術的重要源泉﹔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是同步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真正實現高校與產業發展共生共長,深化產教融合模式創新是重要途徑。
產教融合發展需突破瓶頸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和協同創新是高等教育長期努力的方向。但目前,產教融合發展仍存在力度不足、嵌合不深、轉化不夠等短板瓶頸。
重點產業與高校空間布局協同不足。多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進程,各地建設了一批大學城、高教園。但園區建設大多以大學集聚為主,沒有形成高校與區域產業空間布局的緊密銜接、有機融合。如一些高教園區內高校與產業空間存在一定程度分離,合作時間和空間成本較高﹔還有一些產業集聚區內,相關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布局相對較少,科教資源支撐不足。
高校學科專業與區域產業匹配不足。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結合不緊密,與區域產業布局存在夾角。如一些高教園區內,高校學科優勢明顯的產業發展不突出,相關科教資源轉化不足﹔而區內主導產業又缺少本地高水平高校的學科專業支撐。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產業需求不協調。高校產教融合載體缺乏,相關實踐條件不完善,校內實訓課程有限,實踐創新性不足,難以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隨著產業國際化發展加速,企業急需兼具專業能力和國際視野、熟悉國際市場規則、具備優秀外語水平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目前高校相關人才培養滯后。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不健全。高校技術轉移轉化能力不強,服務科研成果轉化的社會化機構和平台不夠。區域產業發展大多仍以傳統招商引資為主,缺乏對區域高校系統性支持和對初創型企業的“陪伴式”政策扶持,高效的科創金融體系、技術交易市場等多要素資源協同方面還有差距。高校研究成果多以發表學術論文、出版專著及申請專利體現,實際市場化轉化成果比例還不高。
解決好高校和企業體系融合是關鍵
高校與企業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組織,在價值標准、制度設計、目標追求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兩種體系融合不夠是目前阻礙高校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的關鍵因素。
從價值標准看,高校教師更多追求學術成長、獲得學術共同體認可﹔企業更多追求經濟利益、獲得市場認可。從制度設計看,高校主要圍繞教學科研開展工作,教師評價主要考核教學和科研工作量、創新性和貢獻度,通過職稱晉升體系激勵教師發展,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於學校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企業主要圍繞技術、產品研發和市場開發不斷實現自身發展壯大,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是基於自身發展需要,其研發側重於應用性和市場需求。從目標追求看,高校是為了培養優秀人才、產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增強服務社會能力、開展文化傳承與創新、推動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地位﹔企業目標則是推進產品進步和服務提升,實現利潤增長,做出經濟和社會貢獻。
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必須解決好高校和企業兩套價值追求和制度體系相融合的問題。
要建立融合的價值標准。高校要把推動成果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要職能,促進學科專業與產業深度融合,教師和企業工程師深度合作,實現高校學術發展與產業創新發展同步提升,實現科研成果的價值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要完善融合的制度設計。加強政府統籌支持,加大第三方專業化產教融合服務供給,為高校和企業深度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條件保障和精准服務。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暢通成果轉化渠道、打通政策堵點,從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有利於科研人員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有利於企業獲取科技成果的角度設計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流程。
要培育融合的創業團隊。把高校學科優勢、技術、人才、項目資源與社會投資和市場要素資源緊密結合起來,孵化“科學家+畢業生創業者+商業合伙人”創業項目,為相關學科科學家、畢業生、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助力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發展壯大。
創新融合模式,促成科技成果落地生長
推動產業創新發展離不開高校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和成果有效轉化、產業化,產業的持續創新發展也為高校人才培養和科研水平提升提供了更好的外部條件。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目的是促進高校和企業共同成長、持續進步。
優化高校和產業規劃布局,促進產教物理空間融合。要增強產業規劃科學性,特別是在面向新質生產力建設時,應充分考慮區域高校學科優勢與人才特點,結合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需求,合理布局相關產業空間,實現學科與產業有機融合。
推廣“兩院一園”模式,打造一批產教融合體。圍繞產業園區主導產業,招引高校院所相關優勢學科聯合入駐,建設相匹配的產業學院和技術研究院,打造“產業學院+技術研究院+產業園區”產教融合體,打通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科研創新和產業孵化鏈條,構建協同創新生態。
強化高校技術轉移機構職能,打通從科研創新到產業化的鏈條。推動高校技術轉移部門做實做強,配備專職人員,引入有經驗的社會力量,建立專業化、專職化技術轉移隊伍,全周期管理、運營、轉化高校知識產權。建強大學科技園,建設集創新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環大學科技園,深度融入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發揮產教融合引領地、師生創新創業實踐地、技術轉移承載地、科技企業孵化和產業生態培育地的作用。地方要細化高校技術轉移機構支持措施,出台鼓勵轉化政策,按照服務科技成果落地成效給予支持。
大力發展社會化科技服務機構和平台,搭建高校與產業對接橋梁。依托相關產業,促進社會機構、產業園區、國有企業等建設高水平公共科技服務機構和交易平台,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政策咨詢、項目輔導、知識產權、成果對接、價值評估、金融服務等全鏈條服務,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孵化落地和產業化。支持、引進和培育一批有實力的專業性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與公共服務機構功能互補,“一對一”服務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探索政府、高校和企業共建模式,促進產學研用各方成立創新聯合體,建好孵化器、概念驗証平台,加速產業驗証應用﹔提升中試服務的專業化、共享化和市場化運營水平,構建“中試+”創新轉化生態,形成集項目孵化、項目投資、中試生產、市場開拓為一體的復合型體系,促成科技成果有效轉化、落地成長。
(作者:吳愛華系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副司長﹔劉匯川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