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重構職教生態 圖譜賦能專業升級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打造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在數字經濟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職業教育如何精准對接崗位需求、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技能人才?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同科學院”)以水生態修復技術、工程造價、分布式發電與智能微電網技術三大專業為試點,以人工智能與圖譜技術為引擎,構建“崗位—課程—評價”全鏈路育人體系,探索出一條數智賦能、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改革新路徑。這一創新實踐不僅提升了人才培養的精准性與適應性,更為學生高質量就業探索出了有效可循的實踐路徑。
以崗位能力模型驅動人才培養方案動態優化
數據驅動,構建動態崗位能力模型。同科學院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採集全國超30萬條招聘信息(覆蓋浙江省內崗位超1.8萬個),結合校企合作單位反饋、行業報告與畢業生就業數據,構建動態更新的崗位能力模型。例如,水生態修復技術專業通過分析71592條崗位數據,提煉出水環境檢測與治理員、城市水生態景觀設計師等15類典型崗位需求,並拆解為技術能力、工具能力與素質能力三大維度,形成精准的能力指標體系。
AI賦能,智能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基於崗位能力模型,學校引入生成式AI技術,實現人才培養方案的智能化編制與動態調整。通過課程重復度分析、完整度分析與相似度分析,AI系統可自動生成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框架及畢業要求支撐矩陣,並結合行業趨勢實時優化。以工程造價專業為例,通過AI分析全國20萬條招聘數據,智能匹配造價師、招投標專員等崗位需求,重構課程體系,新增數智施工管理、工程招投標數字化實踐等前沿課程,使人才培養方案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提升40%。
校企協同,打造“雙元育人”新生態。學校與中電建、浙水股份等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企業深度參與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與教學評價。例如,水生態修復技術專業聯合企業開發生態水利工程數字化實踐課程,將真實工程案例融入教學,實現“課堂即工地、學習即實踐”的沉浸式培養。每門課程設置2-3周校企聯合項目綜合實踐,由企業導師與學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跨專業任務,強化職業能力與崗位適應性。
以數字圖譜技術重塑教學新生態
專業圖譜:可視化呈現育人全鏈路。同科學院創新構建“專業圖譜—課程圖譜—能力圖譜”三級可視化體系,以層級關系、前后置關系與關聯關系串聯知識點、技能點和素養要求,形成結構化系統網絡。例如,水生態修復技術專業圖譜涵蓋12個專業思政大點、273個融合案例,並關聯崗位能力、競賽要求與証書標准,助力學生快速掌握專業整體脈絡,明確學習路徑。教師可通過圖譜精准定位教學重難點,動態調整教學進度,提升教學效率。通過圖譜的完整度分析與交叉點挖掘,學校發現並補充了15%的課程內容空白,推動專業群間協同創新。
AI助教:24小時智能伴學新體驗。每門專業核心課配備專屬AI助教,深度融合DeepSeek大模型,支持多模態交互與個性化學習資源推薦。通過分析學生在圖譜上的學習數據,AI助教可實時推送薄弱知識點微課、虛擬實踐場景等資源,破解實訓資源不足難題。例如,《數智施工管理》課程嵌入AI虛擬工地場景,模擬施工放樣、智慧管理等實操環節,強化學生學中做、做中學。學生可根據圖譜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學習效率提升30%。
任務引擎:項目式學習激活創新能力。引入“任務路徑”教學模式,以真實崗位任務為導向設計跨專業學習項目。例如,工程造價專業學生需完成“某商業綜合體造價預算”綜合任務,系統實時反饋達成度數據並生成能力畫像,助力學生針對性提升。通過專業圖譜揭示課程間交叉點,學生可自主探索跨專業融合路徑,激發創新思維。
以數據畫像驅動教學閉環優化
達成度分析:從經驗判斷到數據說話。依托“學在同科”智慧教學平台,全過程採集學生課堂互動、圖譜學習等數據,構建“項目—課程—專業”三級達成度評價體系。課程層面自動生成技能掌握熱力圖,專業層面每學期輸出AI達成度報告,分析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的匹配度。目前,水生態修復技術專業課程目標達成度提升25%,畢業生對口就業率達93%。
思政評價:隱性育人顯性量化。專業思政圖譜將“愛國主義”“工匠精神”等抽象價值觀轉化為可觀測的273個融合案例,並通過學習行為數據(如案例點擊量、討論參與度)量化思政教育成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同時教務部門可實時監控各課程思政融合情況,優化教學設計。
社會反饋:企業評價提升質量話語權。引入企業導師評分、實習考核與雇主滿意度調查,形成多元化評價機制。企業評價權重佔比提升至30%—50%,真正實現“人才培養由企業說了算”。相關校企聯合評估顯示,企業對學生崗位適應能力的滿意度較改革前顯著提升,重點崗位匹配度達92%。
從專業升級到生態重構
打造“五金”建設標杆。通過知識圖譜與AI技術深度應用,同科學院三大試點專業建成“金課”18門、開發“金教材”23部、培育“金師”12人,並獲批省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育人項目)10個,形成“專業—課程—師資—基地”協同發展的“五金”生態圈。
服務區域發展。聚焦浙江省“綠色低碳”與“智能建造”戰略,同濟學院為行業輸送大量“能干、肯干、實干”的技能人才,參與杭州智慧河湖建設、錢塘江流域治理等重點工程,真正實現“專業建在產業鏈上,人才留在需求鏈上”。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以專業圖譜為重要載體,破解傳統教學中“供需不匹配”“評價不科學”等痛點,構建起“崗位能力引領、圖譜技術賦能、多元評價協同”的職教新生態。通過構建崗位群、強化職業性、深化校企協同評價,學校將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無縫銜接。
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化“數智+職教”融合,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職教力量。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文/張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