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打造一支“不走的科技服務團”

——寧夏農林科學院幫扶農村一線紀實

2025年04月23日08:3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造一支“不走的科技服務團”

“去年這個時候,全區也出現了大范圍降溫天氣,而且持續時間長,給春播帶來不小挑戰。在這個關鍵節點,科技服務團幫我們順利推進春播工作,感謝所有專家的辛苦付出!”寧夏銀川市賀蘭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吳昊林近日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在寧夏,科技服務團服務並非賀蘭縣專屬。全區共有22個縣(市、區),各地農戶都能享受到這種“VIP”服務。

這要歸功於寧夏農林科學院。該院組建的科技服務團覆蓋寧夏所有縣(市、區)及葡萄酒園區,2024年指導服務800余個企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幫助2410戶農戶,累計梳理並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350余個。

從零散幫扶到集中服務

鮮紅的草莓、翠綠的西紅柿苗……初春時節,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和順新村的設施大棚裡生機勃勃。科技服務團的到來,為當地設施農業產業升級按下“快進鍵”。

“近年來,金鳳區依托既有資源打造區域特色產業品牌,進一步提升蔬菜瓜果等支柱產業質效,雖然發展迅速,但也存在技術裝備水平低、抗災減災能力弱等問題。”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金鳳區科技服務團團長海雲瑞坦言。

按照寧夏農林科學院2025年春耕備耕科技服務座談會的安排,金鳳區科技服務團積極與相關部門對接,2月26日以來深入良田鎮,調研種植大戶、合作社等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困難,並進行全過程、全方位技術指導。

幾乎在同一時間,固原市西吉縣紅耀鄉邀請寧夏農林科學院派駐西吉縣的科技服務團專家、縣農業農村局專業技術人員、全鄉馬鈴薯種植和銷售大戶齊聚一堂,圍繞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座談。服務團專家圍繞種植戶提出的品種選擇、生產種植、儲藏銷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逐一進行詳細解答。

從2024年起,有很多這樣的科技服務團“飛入”寧夏“尋常農戶家”。“以前,我院各個科研團隊零散地開展科技服務,有效果,但影響力不是很大。”寧夏農林科學院黨組書記劉常青向記者介紹,2024年,寧夏農林科學院首次有組織地開展春耕備耕和全年農業生產科技服務活動,整合全院力量遴選出158名專家組建23個科技服務團,下沉到22個縣(市、區)和葡萄酒園區開展服務。

從單打獨斗到協同作戰

“他們的‘343’工作法,讓我們老百姓心裡特別踏實。”提起科技服務團,良田鎮植物園新二村村民秦志俊喜笑顏開。

“343”工作法,即寧夏農林科學院要求各科技服務團通過“駐村集中服務、及時跟進服務、線上隨時服務”3種方式,落實“聯合當地科技人員共同服務、主動公開服務團信息方便服務、包干解決技術問題主動服務、分級分類開展培訓拓展服務”4個服務模式,踐行“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3個行動,圍繞春耕備耕集中7天時間蹲點駐村開展科技服務,在“秋收、秋耕、秋種”農時節點集中1個月時間提供科技指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科技服務團聯合當地科技人員共同服務,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

“科技服務團聯合科技特派員隊伍,協同開展技術指導、技能培訓、成果推介和技術服務,打造出一支‘不走的科技服務團’。”寧夏農林科學院黨組副書記趙兵介紹。

良田鎮植物園新二村主要種植草莓、番茄、吊瓜等,零星種植櫻桃和葡萄。金鳳區科技服務團調研發現,當地設施溫室生產中最大的問題是長期連作導致土壤中根結線虫病害頻發,很多溫室都有死苗現象,影響果蔬正常生長。

針對這種現象,專家建議農戶對土傳病害較輕的地塊,採用太陽能高溫悶棚技術進行處理﹔對於土傳病害較重的設施土壤,採用土壤消毒劑及高溫悶棚技術,對土壤進行消毒。

與此同時,在寧夏農鑫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科技特派員禹陸元的帶領下,該村在銀川率先引進無土基質栽培高架草莓技術,有效解決了“病土”問題。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棚架下,草莓苗在基質方格裡茁壯生長,既能吸收充足養分,又不易感染病虫害。這一創新,讓草莓單價至少提升了50%。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不久前,寧夏地區奶牛、肉牛健康養殖及疾病預警高質量發展高級研修班在吳忠市同心縣舉行。寧夏種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獸醫繁育組主管周德龍帶著問題而來。“新生犢牛腹瀉很常見,但如果長期這樣,會影響生長發育,牛會變成‘僵牛’。改善環境衛生情況以及使用藥物后,有了一定效果,但問題沒有完全解決,這次想聽聽專家怎麼說。”周德龍說。

恰巧,在此次研修班上,同心縣科技服務團團長、寧夏農林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寧夏肉牛疫病預警與防治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王建東,帶來了關於肉牛疾病防治與診斷技術的授課內容。“無論何種原因引起腹瀉,發病犢牛的臨床表現大多是一致的,具體可以分為由大腸杆菌引起、沙門氏菌引起等情況……”王建東滔滔不絕答疑解惑,學員們認真聆聽。

在劉常青看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24年,寧夏農林科學院全院科技服務團組織基層農技骨干、種養大戶、企業技術負責人等群體分層級、分類型開展培訓,共計培養“土專家”“田秀才”“赤腳獸醫”470余人。

通過科技服務團的面對面教授、手把手指導,寧夏各地農業生產邁上了新台階。科技服務團的足跡遍布寧夏各地:在石嘴山市平羅縣,對11家小麥種植企業、合作社4500畝以上種植基地開展技術指導及后續管理,以科技支撐小麥單產提升﹔在吳忠市紅寺堡區,聯合龍頭企業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發掘枸杞園寄生性天敵資源,並將相關生物防控技術推廣至2000畝地,顯著提升蚜虫防控效果﹔在中衛市沙坡頭區,協助完成第七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沙坡頭旱蘋果推介會,有效促進蘋果、牛羊、設施蔬菜等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固原市西吉縣,指導種薯生產企業寧夏佳立馬鈴薯產業有限公司建起馬鈴薯瘡痂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使公司原原種生產每畝減少損失3.6萬元,每畝降低蛭石更換成本1.2萬元……

科技服務團的工作還在繼續。“我們將充分運用‘線上+線下’服務模式,探索實行科技服務項目化管理模式。以我院科技服務團為平台,我們將構建‘科技部門+產業部門+企業+農戶’的科技服務模式,並建立‘平時溝通+定期督查’長效督導機制,為寧夏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趙兵表示。(記者 王迎霞 通訊員 馬婷慧)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