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識浪潮助推藍色經濟
——中山大學積極服務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在南海之濱,清晨薄霧還未散盡,漁民老李正在智慧養殖平台上查看魚群狀態。平台上搭載的智能養殖、監測系統,實時跳動著水溫、鹽度等數據。
該平台由中山大學牽頭設計研發,是該校推動產學研合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中山大學積極開展有組織科研,推動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從校園走向產業園,助力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
破解關鍵技術難題
“我們通過分子育種技術培育出南美對蝦新品種——凡納濱對蝦‘中興2號’和‘海景洲1號’。”中山大學教授何建國說。實驗室裡,他正帶領團隊通過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交叉研究,解析海洋經濟動物的基因組,為海洋牧場提供優質種苗。
如今,中山大學積極承擔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戰略種業振興專項水產專項3項、“十四五”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南美白對蝦種質創制與產業化”項目,開展鱖魚、羅非魚、石斑魚、南美白對蝦等海水養殖品種選育和推廣示范。
在培育優質種苗的同時,中山大學同步推進健康養殖關鍵技術創新。在珠海海鱸養殖基地海鱸魚苗放苗現場,中山大學布置了8台自主研制的魚類疫苗注射接種裝備,在4個小時內為6萬尾海鱸魚苗注射了海鱸虹彩病毒和海豚鏈球菌二聯滅活疫苗。
對於漁民老黃來說,中山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研發的新型可升降重力式養殖網箱,未來能讓他不必再為台風天氣提心吊膽。“現在常用的網箱沒法全部沉入水下,常常會傾斜或者側翻,容易損傷魚體。”老黃說。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設計出新型可升降重力式養殖網箱,在台風工況下,通過氣囊升降將網箱下沉至水面以下5米—10米,有效保障網箱和魚體的安全,具有抗風浪能力強、安全性高、可規模化推廣應用等特點。”中山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教授許亮斌介紹。
自2023年以來,中山大學圍繞海洋牧場全產業鏈,組織10余個相關院系專家團隊,開展20余次跨學科研討,先后赴湛江市、珠海市、山東省煙台市海洋牧場優勢企業開展實地調研,破解海洋牧場關鍵技術難題,形成了一系列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方案。
打造海洋創新平台
為了推動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中山大學牽頭設計研發出多種適應不同養殖需求和海況的深遠海養殖平台。
在江門市新會區,新型數字智能化深海養殖平台“珠海琴”主體正處於生產、組裝、調試的建造階段。“珠海琴”由中山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副教授黃碩研究團隊和南方海洋實驗室聯合設計,廣東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負責投建。
“‘珠海琴’創新採用‘保種育種+深海養殖’雙模式,不僅提升魚類品質與產量,更為石斑魚等高價值品種的種業攻關提供平台支撐,非常符合市場需求。”廣東大麟洋公司董事長蔡春有介紹,在珠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珠海琴”從首次亮相到正式開工建造,僅僅用了一年時間。
項目的快速落地得益於中山大學積極響應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號召。學校圍繞海洋牧場相關產業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助力一座座“藍色糧倉”崛起。
如今,“珠海琴”的設計建造方案得到市場廣泛認可,目前已與省內外多家企業簽訂合同,將在我國南方多個地區的海域推廣應用。
此外,中山大學聯合中交廣航研發了國內首個自主升降的座底桁架式智能養殖平台“湛農1號”,具備安全性、漁業性、經濟性、環保性等四大特性。中山大學參與設計研發的“台山1號”,去年8月成功投放至江門台山川島烏豬洲高冠海域,以“大數據+AI”創建了全國領先的智慧養殖模式。
“相對於深遠海養殖平台的研發推廣,我們也在構建海洋牧場模式,以及海洋牧場監測預警系統這類‘軟’平台。”南方海洋實驗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珠海市大小蜘洲島海洋牧場,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教授來志剛及其團隊研發的海洋牧場預報系統,正發揮著保駕護航的作用。“我們建立了高分辨率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模型系統,能實時預報海流、海浪、溫度、鹽度等要素,目前正在進一步構建有關葉綠素和營養鹽等生態要素的預報模型。”來志剛介紹。
近年來,中山大學還初步開發了環境監測數據發布與可視化平台,構建多套預測模型系統,為牧場預防海洋動力和生態災害提供預警信息,為牧場選址和養殖管理等提供支撐。(記者 龍躍梅 通訊員 鄭 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