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著作比例提升 作者群體更加多元
——6種科普類作品獲評第二十屆文津圖書

4月21日晚,“相信閱讀的力量——第二十屆文津圖書發布暨國家圖書館4·23世界讀書日特別活動”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活動揭曉了第二十屆文津圖書評選結果,《滿世界尋找敦煌》《為國鑄盾:中國原子彈之路》《亮世界》等20種文津圖書和46種文津提名圖書從2800余種參評圖書中脫穎而出。
科普類圖書終評評委楊虛杰介紹,本屆報送參評的科普類圖書有458種,最終評選出文津圖書6種、文津提名圖書12種。這些圖書題材豐富多樣,涵蓋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腦科學等諸多領域。
“本屆評選出來的文津圖書兼具科普性、學術性和趣味性。”楊虛杰說,這些圖書有的回溯了我國原子彈發展歷程,字裡行間彰顯著我國科學家不畏險難的科學精神﹔有的另辟蹊徑,以幽默詼諧的語言搭配妙趣橫生的漫畫,將認知神經科學方面高深莫測的研究成果以一種輕鬆愉悅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有的聚焦專業的凝聚態物理領域,讓艱澀的知識變得易於接受﹔有的從天文研究視角梳理了中華歷史與人文﹔有的描繪了人類航天科技進步的奇跡﹔有的以地質探險為脈絡,將實地勘探與地學知識融合。
令人欣喜的是,本屆入圍終評的原創科普著作比例明顯提升,作者群體尤為多元:既有長期深耕專業科研領域的院士學者﹔也有借助自媒體向公眾傳播科普知識的年輕作家。“他們以敏銳的時代洞察力和獨特的表達風格,為科普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楊虛杰說。
對此,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主任廖永霞也深有感觸。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過去參評文津圖書的科普類書籍往往以譯作居多,但這幾年我國原創科普作品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她同時注意到,這些年文津圖書科普類作品作者中,除了科研人員,也有一些自媒體做得風生水起的科普達人。他們擅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做妙趣橫生的科普。“對這些科普人,我們的評委也非常認可和喜歡。”廖永霞說。
文津圖書《為國鑄盾:中國原子彈之路》作者榮正通是一名科普新人,這是他第一次出版書籍。在回憶寫作過程時,他眼裡泛起了淚光——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國家不畏難、不怕死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他。他認為,“兩彈一星”精神在當下具有獨特的時代價值,它可勉勵青年一代厚植家國情懷,堅定前行。
楊虛杰深刻感到,科普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明的擺渡。通過閱讀,人們既能洞悉自然造化的精妙規律,又能感受人類文明探索真理的精神光芒。“願文津圖書永葆赤子之心,在算法推薦的喧囂中守護深度閱讀的燭火,成為連接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的永恆紐帶。”楊虛杰說。
文津圖書評選推廣活動設立於2004年,是由國家圖書館主辦,全國圖書館界、出版界以及專家、讀者、媒體共同參與的公益性好書推薦活動。文津圖書評選每年舉辦一次,參評圖書側重能傳播知識、陶冶情操,提高公眾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人文素養的普及性書籍。(記者 張蓋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