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華人積極推廣中文教育、傳播中國文化——
邀請更多人加入“中文朋友圈”

![]() |
圖為啟明中英雙語幼兒園的孩子們展示用橡皮泥捏的中文字樣。 |
![]() |
圖為巴基斯坦青少年學習中國功夫。 |
![]() |
圖為挪威民眾體驗中國書法。 |
4月20日是第16個聯合國中文日。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全球多地掀起“中文熱”,越來越多外國人開始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在中文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海外華僑華人扮演著積極角色。他們發揮自身融通中外的優勢,在所在國開設中文課堂、展示中國文化、推動中外交流,讓越來越多外國人感受到中文以及中國文化的魅力。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美國、挪威、巴基斯坦等國從事中文教育的多名華僑華人,聽他們講述如何以中國文化吸引更多人加入“中文朋友圈”。
為稚嫩孩童打開中文世界的大門
2009年,一群華人女性在美國硅谷開啟了一次特別的“創業”——創辦啟明中文學校,為華僑華人下一代留住文化根脈。16年過去,這所硅谷地區規模最大的中文學校收獲了累累碩果。
“學校早期的學生已經大學畢業,走向不同地方,從事不同工作,而他們與中文以及中華文化的紐帶並未中斷。一些學生在大學期間自發創辦了中華文化俱樂部,還有很多學生利用大學暑假時間回到啟明擔任義工,為學弟學妹們開設內容豐富的興趣班。”啟明中文學校校長沈惠說到曾經教過的學生們,話語間滿是欣慰。
孩子們在成長,學校也在不斷發展。2018年,沈惠和同事們決定在原有的中文周末班和課后學校的基礎上,開辦全日制中英雙語幼兒園,將中文教育推廣至更低齡的孩子。“此前,我們招收的主要是5歲學前班至高中11年級的學生。經過近10年的教學探索,我們希望嘗試在孩子們更小的時候就為他們種下中文和中華文化的種子。”沈惠說,她和同事們將西方的教育理念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游戲體驗項目的形式為稚嫩的孩童們打開中文世界的大門。
在課堂上用橡皮泥捏出“風”“雨”等中文字樣﹔在戶外,望著天上的雲,拿著小棍在游戲沙坑裡學寫中文“雲”﹔摸著涼涼的冰塊,學讀“冰”“冷”“滑”等中文發音……在啟明中英雙語幼兒園,孩子們在老師精心設計的各種充滿趣味性的游戲中,結識一個個方塊字,學會一句句中國話。
“如今,美國許多高中都開設了中文課,不少學生將中文作為自己的第二語言,越來越多美國家長認可中文的實用性與重要性,希望讓自己的孩子盡早開始中文啟蒙教育。”啟明中英雙語幼兒園副園長戴群介紹,目前幼兒園已從初期的1個校區擴展為3個校區,其中50%的孩子是非華裔,許多家長早早就來為孩子報名。“一名美國家長跟我說,他在蘋果公司工作,身邊許多同事以及合作伙伴都是華人或中國人,他的孩子一定要學會中文。”戴群說。
令沈惠和戴群欣喜的是,越來越多孩子與中文以及中國文化成為長久的“朋友”。“不少家長在孩子即將從幼兒園畢業之際,就給孩子報名了我們的中文周末班或課后學校,因為他們不希望孩子‘丟’了中文。還有不少其他族裔的家長因為孩子學習中文,自己也成為中國文化的‘粉絲’,愛上舞獅舞龍等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以及中國文化的‘朋友圈’就這樣越擴越大。”戴群說。
用中文編織中巴友誼的緊密紐帶
28歲的巴基斯坦青年沙姆斯常說,他的人生因為中文而發生巨變。如今的他是一家中資企業駐巴基斯坦分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一口流利的中文正是他進入這家中企的“敲門磚”。
“2016年,沙姆斯剛來我們學校時,一句中文都不會說,對中國文化也很陌生。”巴基斯坦中巴教育文化中心校長馬斌對初見沙姆斯時的情景印象深刻。當時,19歲的沙姆斯沒有工作,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太多規劃。
在中巴教育文化中心學習的3年時光,為沙姆斯打開了一扇通往廣闊世界的大門。在這裡,他掌握了中文聽說讀寫能力,並獲得赴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的機會。學成歸來后,沙姆斯憑借出色的中文能力以及對中國的熟悉了解,在中企找到了稱心的工作,開啟了人生的嶄新旅程。
“近年來,越來越多像沙姆斯這樣的巴基斯坦年輕人開始學習中文。對他們而言,學會中文不僅具備了一項新的技能,還意味著擁有更多發展機會。”馬斌說。作為中巴教育文化中心的創辦者之一,馬斌回憶道,2013年這所中文學校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成立之初,主要面向當地華僑華人的子女。漸漸地,學校的生源日益多元。尤其是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國與巴基斯坦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不斷走深,巴基斯坦民眾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興趣日漸濃厚。
感受到當地民眾學習中文的迫切渴望之后,馬斌決定主動“打開校門”。除了在中巴教育文化中心接收越來越多巴基斯坦當地學生之外,馬斌還將中文課堂帶到了伊斯蘭堡周邊的9所孤兒院。“孤兒院的孩子們大多因為洪水或戰爭而失去家庭。我們在為他們捐贈生活物資的同時,也希望通過教他們學習中文,並在他們達到一定年齡和中文水平后爭取送他們赴中國留學,為他們的人生增添更多色彩,讓他們今后能夠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平台。”馬斌說,每當孤兒院的孩子們熱情地奔向他,用中文說出“老師,我愛你”時,他都覺得格外幸福。
2024年底,馬斌在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吉爾吉特的中國烈士陵園附近開設了一間特殊的中文課堂。“這座烈士陵園是為修筑喀喇昆侖公路時犧牲的中國建設者所建。巴基斯坦老人阿裡·艾哈邁德及其后代自願擔起看護陵園的責任,默默守護了40多年。然而,作為中巴友誼的守護者,他們以及周邊村民都不會說中文。”馬斌說,在周邊村民的呼吁下,中巴教育文化中心在守陵人的3間屋子裡開設了中文課堂,面向附近9歲至16歲的孩子教授中文,並為他們講述中巴友好的故事,讓中巴友誼的火種代代相傳。“我們原計劃隻招20名學生,但許多人聽聞消息都要求加入,目前學生已有50多人。”
馬斌相信,用心播下的種子,終會開花結果。“我們希望用中文編織更多友誼的紐帶,讓中巴民眾的心緊緊相連”。
以中文為舟,駛向文明互鑒的星辰大海
手握毛筆,讓筆尖在宣紙上舞動,於墨香四溢間感受中國書法之美﹔紅紙在一雙雙巧手中翻飛,一幅幅寓意美好的剪紙作品逐漸成型,盡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精巧與趣味﹔在茶藝師的帶領下聞香品茗,體悟中國茶道承載的生活美學﹔跟隨中餐烹飪大師體驗制作翠綠軟糯的青團,品嘗“春天的味道”……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國際中文日活動在挪威奧斯陸舉辦,吸引數百名挪威中文愛好者前來體驗中國文化。
本次活動由中國駐挪威大使館和中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挪威中文學校承辦。“這是我們第四次承辦國際中文日活動。每次舉辦活動,我們都希望向挪威民眾展現中國文化的不同側面。”挪威中文學校校長袁軍說,今年,除了展示書法、剪紙、武術等中國傳統文化之外,她和同伴們還在現場專門布置了中國神話展示區,搭乘中國游戲《黑神話:悟空》和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在全球掀起的“中國風潮”,讓挪威民眾感知中國文化蘊藏的想象力與創新力。
“我們希望打開一扇扇窗,讓更多人感受中文之美、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袁軍說,推廣中文教育、傳播中國文化是她多年來孜孜不倦的事業。
1995年,袁軍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創辦挪威中文學校。“讓在海外出生長大的‘華二代’回到中國后,可以用中文和親朋好友順暢地溝通,並對祖籍國的文化有更多理解,是我辦學的初衷。”袁軍說。從創辦之初的幾間教室、20多名學生,到如今分布在挪威不同城市的兩個校區、數百名學生,她欣喜地見証了挪威中文學校不斷發展,並在當地具備較高知名度。
“我們的中文學校是周末授課制,40多名教師都是兼職,支撐大家在主職之外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來堅持從事中文教育的動力,便是看到越來越多‘華二代’以及當地民眾會說中文、了解並喜愛中國文化。”袁軍說。
令袁軍尤為感動的是挪威當地年輕一代學習中文的熱情。“一名挪威男孩在我們學校學習中文兩年了。他說,中國的文字太美了,特別想學習中文。然而,他剛來時,完全零基礎,他的父母也都不會說中文,家裡沒有中文語言環境。為了克服入門的難關,他媽媽便將每次上課的內容都錄下來,回家后帶他反復聽、反復練。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堅持練習,他的中文越說越溜。現在,他還成為一名傳播中國文化的小使者。”袁軍說。
在海外從事中文教育30年,袁軍有一個深切感受——無論推廣中文教育,還是傳播中國文化,都應該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當地主流社會積極互動交流。“近年來,我們多次參加奧斯陸的多元文化節,在當地的地標性場館組織文化活動,並邀請當地官員、民眾一起來體驗中國文化。其他族裔的民眾在交流、交融中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期待通過學習中文進一步領略中國文化之美。我們希望以中文為舟,與其他族裔民眾一起駛向文明交流互鑒的星辰大海。”袁軍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