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職大:打好校行企協同創新“組合拳”

“近年來,作為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江蘇省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緊扣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圍繞地方重點產業,完善科研創新機制,構筑多元賦能支持體系,持續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日前,揚州市職業大學(以下簡稱“揚州職大”)黨委書記馬順聖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記者了解到,揚州職大聚焦江蘇省和揚州市的產業特色,在學科設置上突出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地方重點產業需求,發揮高校技術技能特色優勢,扛起科技創新聚智賦能的職教擔當,助力揚州產業高質量發展。
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如何破解職業院校教師科研信心不足的難題,以此推動重大成果轉移轉化?馬順聖說:“我們從提升意識、構建體系、完善制度、加強管控、聚焦重點、強調轉化等方面入手,出台和修訂了相關管理辦法,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在有組織科研方面,揚州職大成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導小組,負責科技成果轉化重大事項決策,並下設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辦公室。該校還設立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每年撥出專項經費,用於成果評估、鑒定、可行性論証、項目孵化和獎勵等工作。
“我們在職稱評審、績效考核、崗位競聘等方面把重心轉到科技成果轉化上,鼓勵教師開展項目攻關、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揚州職大校長周春光說。
如今,揚州職大建立了多級多輪論証體系,形成項目全流程激勵機制,並實施常態化“明月湖智庫”學術論壇,營造科研創新的良好氛圍。
在學校政策的持續推動下,揚州職大的科技成果轉化已顯現成效。不久前,揚州職大教師姚海濱取得的“一種基於機器視覺的碟形彈簧三維尺寸自動測量系統及其測量方法”發明專利,在揚州核威碟形彈簧制造有限公司應用推廣,直接經濟效益達200萬元。
與區域產業發展同向同行
如何破解職業院校科研服務能力不足,打好校行企協同創新“組合拳”?“揚州職大突出問題導向,瞄准區域產業需求,轉變協同創新方式,加快創新平台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周春光說。
近年來,該校搶抓揚州“產業科創名城”發展機遇,探索“聚點—連線—拓面—筑體”的科技服務運行模式,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運用與區域產業發展同向同行、共生共榮。
周春光介紹,近年來,揚州職大聯合市科技局、市委人才辦組建“科創助航”特派團,作為“科創旗手”走進企業生產一線開展科技服務。
同時,揚州職大緊密對接揚州產業發展規劃,以人才鏈為牽引,推動高校研發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例如,揚州職大朱亞東博士團隊與揚州海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高精度轉台伺服控制系統,能夠實現高效人機交互,解決精密分度和精准定位問題,提高了轉台伺服系統的可靠性和集成度。
揚州職大還注重優化科研創新布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實現聯動共振。迄今,該校與多家企業共建了8個產業學院,獲批工業和信息化部“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稱號。
此外,揚州職大還以“高質量人才培育、高水平科學研究、高效能社會服務”為方向,打造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產—科—教”命運共同體,以技術開發和專利成果轉化驅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我們通過‘引教入企’‘引企入教’,打造‘學創工坊’,鼓勵學生進行專利創造研發,讓科教融匯不斷走深走實。”馬順聖說。2年來,揚州職大大學生知識產權相關項目累計獲得投融資390萬元。由學生組成的揚州職大稻麥周年機械化科技攻關小組,在精准播栽與病虫草綠色防控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和創新技術示范應用。3年來,為當地農戶累計增收糧食7萬噸,增加經濟效益2.6億元。
“揚州職大將進一步探索轉化風險分擔、創投孵化、成果交易、人才共享等方面的新機制,為推動揚州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馬順聖說。(實習記者 夏天一 通訊員 吳書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