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新農人”成長為“興農人”

作為一名深耕食用菌領域30多年的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我隻帶過200多名科班出身的學生,卻指導過6000多名“門外弟子”,每年在基層田間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有半年多。我的學生經常說:“鄒老師,您對這些‘門外弟子’太上心了,我們都羨慕呢!”
確實,我對基層、對農戶們很有感情。這些年通過幫助他們解決難題,看著他們經營的菌田一點點壯大,看著他們的腰包慢慢鼓起來,看著他們帶動身邊更多人走在創業致富的路上……這樣的成就感無法言說、無可替代。於我而言,就是想盡自己微薄之力,引導培養更多“新農人”真正成長為“興農人”。
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也不同於在校學生,這些“新農人”大多有一定的社會經歷,更有具體的追求,也更加迫切地希望掌握新技術、新知識。我能做的,就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通過舉辦培訓班和“一對一”指導的形式,讓越來越多人加入“新農人”隊伍。
讓我欣慰的是,這支隊伍中不乏90后、95后新生力量。
黑龍江尚志市石頭河子鎮慶豐村冷杉屯的宋光宇,今年29歲,初中畢業后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有一天,他專門來到我建立的尚志科技小院,向我表達了加入食用菌行業的想法。我向他介紹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前景,指導他系統掌握黑木耳菌包工廠化生產工藝。兩年來,他專業化生產的高質量菌包不僅在省內“走俏”,還遠銷山西、陝西、河北等地,年創造產值近三百萬元,他也成了當地新一代“新菌農”領軍人才。
還有一位95后大學生趙柏超,父母此前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東京城從事小作坊制菌多年,他看在眼裡,一度覺得食用菌行業又臟又累沒啥前景。偶然接觸我的科技小院后,趙柏超扣准了現代農業的脈搏,不僅勸說父母學習現代技術,自己也加入其中。現在,他母親被外地一家食用菌栽培企業聘為技術總管,他本人也被一家企業聘為技術管理人員,成為“新菌農”核心力量。
不同於學校教學的固定化模式,“新農人”遇到的都是“真問題”,他們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於是,我給他們“對症下藥”,幫助他們在種植技術和產業經營上創新提升。
尚志市木耳栽培戶許澤成此前在報刊上看到我發表的一篇文章,便來學校找到我,要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原來他因為沒有優良菌種,加上栽培技術落后,導致產量上不去、收入更上不去。我帶他去我們實驗室參觀,又去他的種植現場指導,還牽線聯系合作單位,不僅解決了技術難題,也解決了銷售問題,目前他已成為國內鼎鼎大名的食用菌專家。
這樣的事兒還有很多很多——有農戶向我反映,木耳栽培原料(闊葉樹木屑)嚴重短缺且成本上升,通過採用我的技術,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保護了自然生態﹔有農戶向我訴苦,說長完木耳的菌袋頂部部分還有“營養”,白白扔掉太可惜了,用了我的新技術后,每個菌袋都產出了木耳,每袋增收近0.6元……
現在我還擔任漠河的科技特派員,已經4年多了,幫助當地林業局農戶申請了鬆杉靈芝等食用菌類國家級林業推廣項目,也帶動了中青年“新菌農”培養。漠河市圖強鎮菌農馮電柱從事鬆杉靈芝行業6年,年栽培超過2萬包,成為當地佼佼者。
我經常對人這樣講:我在校外有一批特殊的學生,他們是我的“門外弟子”,更是朋友、是親人。我願意教出更多這樣的學生,“土專家”多了,鄉村全面振興的步伐就快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就越來越好了。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作者:鄒莉、高春梅,分別系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東北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教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