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人工智能時代,推進語文教育正當時

2025年03月19日08:3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光明時評】人工智能時代,推進語文教育正當時

“通過對全國93所高校558個專業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專業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而且理工科專業開設的比例更低。”此前,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寧凌建議,高校全面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提高該課程地位,規范教材和大綱,提升教學質量。據媒體報道,該建議日前獲得教育部答復。教育部在答復中稱,下一步將指導相關專家組織開展調研,深入了解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情況,推動高校深化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AI時代,語文何為?對教育部門而言,這一問題不僅關涉語言文學教育的未來,也觸及人文傳統的傳承延續和創新發展。眾所周知,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語文一直佔有重要地位:不論是中小學階段必修的語文課,還是各高校開設的大學語文等相關課程,都以制度形式明確了語言文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語言文學獨有的教化和審美功能,深刻塑造了當代中國的基本面貌。講究潤物無聲、“熏浸刺提”的語言文學教育,是我們涵養人的素養的基本手段。掌握母語用法、培育完整人格和提升國民素質是語言文學教育的初衷,這不僅是維系民族血脈與賡續文化傳統的根本途徑,更是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以思想和審美“立人”的重要抓手。

在探討教學改革的路徑之前,厘清大學語文的價值問題更顯緊要。總體而言,通過講授優秀的文學作品,大學語文能讓青年學子“興發感動”於熔鑄其間、綿延不絕的思想方式和審美形態,繼而賡續傳統倫理、道德主義、憂患意識、家國情懷等各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具體而言,其一是借“言”入“世”。當代大學生首先要從學習母語入手觀察、理解和融入社會。語言是人類的棲居之所,什麼樣的語言系統就會制造什麼樣的生存環境。當網絡用語替代日常言語和文學語言時,青年一代的認知也容易局限於虛擬世界,並因此忽視當代中國的其他面向。針對這一現象,大學語文可以承擔復興母語之責。以經典的文學作品為窗,青年學子盡可從中體察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文學語言不論是慷慨粗粝還是簡約豐盈,都能以言造象、傳承精神,是古往今來偉大作家們對中國與世界的思想重構。通過文學語言的意象、情境與意涵,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優秀的思想傳統才能為世人所體察。換言之,有了文學語言締造的藝術世界供我們神與物游、思接千載,今人才可賡續中華民族那些非物質性的精神財富。從這一點來看,學習母語,傳承中華文化,應該成為當代大學教育的一個基本要求。

其二是由“文”立“德”。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既需要法律體系的保障,同時也離不開道德力量對人性的約束。而大學語文教育的一個題中應有之義,便是維護社會道德。道德主義傳統綿亙不絕,在人類千百年來創造的優秀文學作品中得以薪火相傳。更為重要的是,文學作品所傳承的道德主義,不局限於私德領域,它以懲惡揚善的敘事法則,弘揚了諸如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等至高道德。從這個角度看,高校推進大學語文教育,實則具有以道德本位培育新時代國民綜合素質的現實價值。

其三是以“美”育“心”。當大學生遭遇價值困惑,大學語文課程可以用文學之美熏陶人心。如朱光潛先生所言,“慢慢走,欣賞啊”的審美經驗,庶幾可撫慰人心。借由閱讀和創作文學作品,青年學子大可放慢腳步,在無功利的審美活動中,深度體驗喧囂擾攘的人間煙火和闃然無聲的萬物滋長。生命的美好與世界的無窮,在文學帶來的審美感覺裡療愈人心。由是觀之,可以說推進大學語文教育正當其時。

(作者:葉立文,系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