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推動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和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高度,多次就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發表重要論述,明確做出“強教必先強師”“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等重要指示,提出“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大先生”“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等素質要求,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實踐遵循。
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師隊伍建設重要論述為指導,《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就如何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做出系統部署,其中明確提出要“健全教師教育體系,擴大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推動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提高師范教育辦學質量”,這將對我國教師教育的格局和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產生全局性、深遠性影響。
充分認識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的重要性
推動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是加快教育強國建設的客觀需要。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正處在從教育大國轉變為教育強國的關鍵階段。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了加快教育強國建設和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任務。建設教育強國,師資隊伍素質是一個關鍵因素。放眼世界,教育強國無不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有力支撐了各級各類教育普及和水平提升。但與世界教育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教師隊伍還存在不少短板,既有學歷提升的需要,更有教育教學專業素質提升的訴求。其中,高水平科學教師不足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直接影響到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的水平和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素養。現在距離2035年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隻剩10年。要在10年時間裡建成教育強國,不迅速提升優秀科學教師的培養能力和供給規模是不行的。擴大優秀科學教師的供給,高水平師范院校承擔主體任務,但僅僅依賴於現有的幾所高水平師范院校又是不夠的,必須推動包括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行業性大學等在內的高水平大學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其學科優勢、資源優勢,與高水平師范大學協同努力,擔負起為基礎教育輸送和培訓優秀科學教師的重任,為夯實教育強國建設師資基礎提供更加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
推動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反映了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歷史趨勢。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教師教育體系近200年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專門化到多元化再到綜合化的階段,即由單一的師范院校系統培養教師逐步過渡到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多種類型高等教育機構共同參與培養的階段,再到以綜合性大學為主體開展教師培養的階段。這種歷史發展趨勢的形成根本上與基礎教育的普及水平以及質量要求不斷提高有關。不難理解,基礎教育的普及水平越高,對高素質教師的要求就越高。從學歷水平來說,從傳統上中等教育水平師資逐漸過渡到大學本科教育水平師資,再過渡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師資。從素質要求來說,從傳統上中等師范注重教育性素質,到高等師范既重視教育性又重視學術性素質,到綜合性大學在重視教育性的同時對學術性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實現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已經對教師隊伍的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完善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多種類型高等教育機構共同參與教師培養的新體系,推動我國教師教育體系發生格局性變化,增強優秀中小學教師總體供給能力。推動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是廣大中小學校的殷切期盼。高水平大學培養中小學教師,高水平大學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並非始自今日,實際上早已有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及成立初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些高水平大學或長或短地承擔過培養教師的任務。1952年院校調整后,培養中小學教師才成為師范院校的專門責任。盡管如此,也還是有一些高水平大學畢業生由於各種原因進入一些中學任教,成為這些學校教師隊伍中的骨干力量,很受中小學校和廣大家長的歡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調整師范學校的層次和布局,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培養、培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探索在有條件的綜合性高等學校中試辦師范學院。”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中小學校關於綜合性大學參與教師培養的呼聲越來越高。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加強教師教育,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近年來,一些優質中小學校自發聘請師范院校以外的高水平大學畢業生擔任教師,推動基礎教育階段教師來源的多樣化和高學歷化,對於提升這些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改革創新能力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看到這些來自非師范類院校畢業生顯著學科優勢的同時,一些中小學校長也反映,如果他們在校期間能夠同時接受完整的教師教育,他們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就能夠發揮更大的專業骨干和領導作用。
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面臨一些現實挑戰
當前,推動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面臨著一系列挑戰,需要正視並積極應對。
從人才培養經驗來說,高水平大學普遍缺乏開展教師教育的實踐經驗,對於新時代教師培養的理念、政策、目標、專業要求等不夠熟悉。
從學科基礎來說,高水平大學有優勢也有短板。優勢在於擁有一些高水平的與基礎教育有關的優勢學科,短板在於教育學科的規模普遍偏小,且主要以高等教育學科為主干,對於基礎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的研究、中小學生和幼兒身心發展的研究很不充分,相關教師普遍缺乏基礎教育研究的學術經驗和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經歷。
從實踐基礎來說,高水平大學以往與中小學的聯系只是發生在招生環節,且主要是與中學聯系比較多,與中小學校幼兒園、基礎教育階段的教研部門、教育行政部門等相關部門的聯系很少,也缺乏保障教師培養質量的優質實習實踐基地。
從制度保障來說,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的領導體制、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培養模式、導師隊伍、條件保障、就業指導體系等都亟待建立和完善,以切實保障“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等項目的順利開展和培養任務的圓滿完成。
因此,高水平大學在貫徹落實《綱要》、積極參與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上述挑戰,並採取切實有效的辦法予以應對。
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要做好頂層設計
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胸懷“國之大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有關教師隊伍建設重要論述精神為指導,從發揮好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推動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夯實教育強國基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立場出發,深刻理解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高水平大學辦好教師教育的自覺性、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要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大學主體責任,加強教育部、高校和地方政策之間的協調,建立基本規章制度,匯聚高水平大學校內外的各種資源,為切實實施好教師教育項目掌舵領航,完善制度,創新機制,增智賦能。
再次要加強高水平大學教育學科建設,統籌教育學科與相關學科的師資和課程資源,補充面向基礎教育的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師資,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教師教育師資隊伍,探索各具特色的高水平大學教師教育新模式,推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師教育新格局。
四是要處理好與師范大學教師教育之間的關系。師范大學是教師培養的主體,這個地位不會因為綜合性大學、理工類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參與教師培養在短期內有所改變。而且,長期以來師范大學在教師培養方面已經形成了優良傳統,也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高水平綜合性、理工類院校等高等教育機構開展教師教育,要主動向師范大學取經學習,同時也促使師范大學以更高質量標准推動自身教師教育模式的變革。
最后,要加強追蹤研究。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在我國還處於起步階段,制度、模式、資源配置、師資條件等都不夠完善。針對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做出的思考與探索、涌現的經驗和典型等,要注意開展系統性追蹤研究,並將追蹤研究結果與高水平大學教師教育行動的持續改進密切結合,為高水平大學開展教師教育提供學術支撐和理論指導。
(作者:石中英,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