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為人才“架梯” 為科研“鬆綁”

——江蘇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紀實

2025年03月25日08:4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人才“架梯” 為科研“鬆綁”

“如果不是‘攀登項目’雪中送炭,我目前的研究可能無法開展。”3月23日,江蘇省物理科學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南京大學教授杜靈杰向科技日報記者說起微觀量子結構探測項目,不禁感慨萬千。

2023年,江蘇實施“1820”基礎研究策源行動,即在基礎研究領域布局18項主要任務,出台20條支持政策。新設的江蘇省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三大基礎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三大中心”)作為江蘇基礎研究“改革試驗田”,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

在三大中心,像杜靈杰這樣尚未承擔過重點科研項目的科研人員,也擁有申請基礎研究拔尖人才項目的機會。中心確立研究方向后,科學家可以自主確定選題,科研直接經費支出不受具體科目比例和金額的限制。同時,科研活動也打破行政邊界,實現了不同學校、學院、學科團隊的跨界組合,協同開展科研攻關。

改革風正勁,創新潮更涌。一系列創新務實之舉,為江蘇基礎研究注入新動能。

開辟青年拔尖人才專屬賽道

去年3月,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杜靈杰和團隊“沉潛”5年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引力子激發。這是自引力子概念被提出以來,首次在實驗中發現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

杜靈杰倍感欣慰的同時,也陷入焦慮:“項目經費隻剩下十幾萬元,后續研究面臨困境。”

正當他一籌莫展時,2024年度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啟動。其中的“攀登項目”為青年拔尖人才開辟了專屬賽道,重點支持探索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不僅如此,三大中心還享有單列申報指標。經物理中心推薦,杜靈杰獲得300萬元資助,解了燃眉之急。

過去,通常情況下,“攀登項目”的申請者,須具備承擔過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項目的經歷。但三大中心打破常規,為此前未承擔過相關項目的杜靈杰亮起綠燈。

今年,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有了進一步創新,首增“探索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原則上被推薦人不超過35周歲。同時,物理中心和應用數學中心申報省杰出青年和省優秀青年項目的名額,不再設限。

“青年科研人員潛力巨大,但在成長早期,往往是最需要獲得資助的。”江蘇省科技廳基礎研究處處長酈雅芳說,“這些舉措,就是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如何給基礎研究人員長期穩定支持,江蘇省也在持續加碼探索。自2024年起,江蘇省杰出青年和優秀青年項目的數量均達到100項,較2022年翻了一番﹔省杰出青年項目的資助金額也從每項150萬元增加到180萬元。

賦予科研探索更多自主權

最近,應用數學中心領銜科學家之一、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曹進德正帶領團隊開展前沿研究。他們一邊圍繞運籌控制論、微分方程等數學科學理論自主探索,一邊致力於從源頭解決交通等領域的關鍵技術難題。在該中心的五大研究方向中,他主要牽頭大規模復雜優化理論方面的研究。

“目前,常見的研究模式是項目獲得立項后,科研人員再圍繞項目目標去展開研究。”應用數學中心執行主任、東南大學數學學院院長虞文武介紹,在應用數學中心,這一模式被打破——研究方向確定后,科研人員可圍繞這些方向自主探索,不再有具體項目的局限。

“科研選題的實施也並非天馬行空,中心每年會組織外審專家一起進行研究評議。”虞文武說,“評議標准不是看發表了幾篇論文、寫了多少代碼,而是看研究進展是否有序推進並能產出原創性、引領性的成果。”

記者了解到,三大中心在科研任務選題、隊伍建設、項目實施以及經費使用管理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權。首席科學家負責中心的科研組織工作,牽頭開展研究方向選擇、具體任務凝練等工作。

物理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馬余強認為:“項目負責人可以自主決定研究選題,享有充分自主權,這對集中攻關基礎前沿問題很有意義。”

在釋放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同時,三大中心也採取靈活的“綜合預算”管理機制。預算中的直接經費支出不設具體科目比例和金額限制,項目負責人可根據科研活動實際需要,自主調整全部科目的經費支出。

東南大學數學學院教授許文盈等3名青年教師,去年獲得應用數學中心50萬至100萬元人才專項經費。“現在我不用再單獨編制項目預算,而是根據實際需求支出設備費、差旅費、勞務費、學術交流費,節省了不少精力,可以專心做研究。”許文盈說。

加強有組織協同攻關

“物理+人工智能”“物理+新能源”“數學+通信”“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在三大中心,傳統的學科“孤島”被打破,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成為新的科研范式。

物理中心執行主任王伯根介紹,該中心打破學院壁壘,圍繞“拓扑理論”“拓扑材料”“拓扑器件及應用”三大方向,由南京大學具有學科優勢的物理學院同現代工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開展協同攻關。這種跨學院的合作模式,為解決復雜科學問題提供了強大合力。

在應用數學中心,來自東南大學通信、網絡安全、電子、醫學、制藥等約10個學科的科研團隊經常匯聚一堂,尋找交叉融合的合作點。跨學科研究不僅拓展了數學的應用邊界,也為相關產業提供了理論支撐。

合成生物中心則由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應漢杰、黃和、陳堅領銜,依托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江南大學共建。中心引入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杰·科恩伯格等頂尖學者,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融合研究,並推行“賽馬制”,激勵科研人員探索不同技術路線。

在尋找基礎研究與產業需求的結合點上,各中心也在不斷探索新模式。作為合成生物中心的建設單位之一,南京師范大學在常州建立合成生物產業研究院。黃和告訴記者:“研究院不僅能夠轉化中心的基礎研究成果,還能將產業界的實際難題反饋給中心的科研團隊進行攻關。”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

江蘇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徐光輝表示:“我們將把握大科學時代科研范式變革、學科交叉融合趨勢,對標國際領先,推動三大基礎科學中心能級躍升,強化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努力營造開放、合作、競爭、包容的一流學術生態,根植‘從0到1’原創力策源力,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支撐。”(記者 金 鳳)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