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懂技術,還要善經營、會管理——
培養“新農人”,終身教育體系如何發力

“沒想到,兩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經營起了一家大型農業企業!前些年我作為科技特派員下鄉講課時,還手把手教過他們病虫害防治呢。能見証他們的成長,太有成就感了!”和記者聊起“新農人”的話題,塔裡木大學園藝與林學學院黨委書記熊仁次語氣激動,“你看,他們打造的蔬菜基地,正在向塔裡木茫茫沙海要效益!一座座溫室大棚在沙漠中整齊排列,造福了上萬戶農戶……”
熊仁次口中這兩位創業成功的大學生,正是鄉村振興號角下一批批“新農人”帶著理論知識和實踐智慧一步步成長、實現自我價值的縮影。
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要求,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適應新農村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農人”需要懂什麼、會什麼?和農林專業的科班大學生培養有何不同?各級各類教育應如何更好發力,助力更多“新農人”成長成才?記者進行了採訪。
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有市場思維、風險意識、長遠眼光
煙草花葉病是福建地區煙草的主要病毒病害,一旦煙草患病,煙農損失很大。該如何採取有針對性的技術措施防治煙草花葉病?這一問題,曾困擾吳文興很久。
20世紀80年代初職高畢業后,吳文興從農技站苧麻栽培輔導員到農科所、煙科所技術負責人,再到如今的農業企業總經理,一路迎難而上成長為“新農人”。為了攻克花葉病難題,他翻找書本、詢問老師、向有經驗的煙農學習,終於在示范園實現了株苗發病率下降百分之50至60、畝均增收100元至120元的目標。
“是學習為我插上了‘翅膀’。”吳文興說。堅守田間地頭的40多年裡,他通過函授大學學習種植技術、參加高校主辦的農村經濟知識培訓、在開放大學農村行政管理專科班深造。“每一次學習,就是人生上一個台階”,他告訴記者,得益於學習所得,他攻克了多項棘手技術難題,作為“土專家”引領更多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新農人”必須是“多面手”!這是一個個“吳文興”用實踐得出的結論。那麼,適應新農村發展建設的本土人才,究竟需要會什麼、懂什麼?
“現代農業產業是個‘大鏈條’。你看,果園管理維護、產品銷售、市場開拓,樣樣都離不開專業素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教師革明鳴聯合團隊在陝西合陽讓櫻桃新品種成了當地“致富果”,也培育了一支本土人才“先鋒隊”,他深有體會。
“從學校的精准扶貧、鄉村振興工作實踐看,要成為合格‘新農人’,除了會技術還離不開這三種素養,”革明鳴分析,“一是市場思維,比如櫻桃種植,分早中晚幾季,如果能趕在上市高峰期前採收,或者在供不應求時及時上市,同樣品質的櫻桃就能賣出更好的價格﹔二是風險意識,比如從日本引進的‘陽光玫瑰’葡萄,前幾年在我國大量種植造成價格連跌,如果明悉市場飽和規律就可以及時避開風險﹔三是長遠眼光,去年櫻桃挂果期出現了往年少見的連綿陰雨天,櫻桃容易開裂、生虫,有技術專家提出建移動式大棚,但需要不少投入,而這種天氣可能20年一遇,那麼這筆投入究竟值不值?在一個個‘問號’前作出理性抉擇,考驗的是長遠眼光,還有膽識魄力。”
面對差異,因材施教和“地頭指導”更重要
“新農人”必備的素養能力該如何造就?記者了解到,系統的課程體系、前沿的教學內容、集體講授與“一對一”個別指導結合的教學模式、經驗豐富的導師參與不可或缺。
“在大學講台講課和給技術骨干講現場課,不同之處體現在理論與實踐內容佔比,在校大學生也需掌握技術,但更多還是要懂得原理﹔給農民講技術,不會有太多純理論講授,更多是如何實操。還體現在授課對象知識基礎的差異,農戶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參差不齊,初中、高中到大學都有,‘因材施教’就顯得更為重要。”革明鳴分析說。
雲南文山州富寧縣茶農羅永華出生在茶農世家,從小便與茶園為伴。但由於種植和制作技術落后,茶葉品質一般,市場競爭力不足,他家和一些種茶的鄉親們一樣,收入十分有限。2024年,得知雲南農業大學組織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后,他趕緊報了名。通過茶葉種植技術、加工工藝、市場營銷等課程學習和實務指導,他感到自己的收獲“比想象中還要多”。
“一是知識更全面了。精心設計的項目課程包括農業政策解讀、現代農業技術應用、農產品市場營銷等多個領域,從國家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到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系統等精准農業技術實操,再到利用電商平台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的策略,讓我對現代農業產業有了更系統更深入的認知。二是思路打開了。和來自不同地區的‘田秀才’‘土專家’們交流探討,接觸到各種新穎的農業發展路子,看清了從傳統農業向生態循環農業、數字農業轉型的趨勢,我漸漸打破了以往的老套路,發現了一條跳出傳統種植養殖模式、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三是人脈資源更廣了。有幸結識了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眾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讓我能及時獲取前沿學術研究成果和行業動態,拓展了合作空間。”羅永華總結。
在革明鳴看來,“新農人”培養過程中,關鍵時期的現場指導至關重要。“比方說,櫻桃育苗、開花、挂果期、冬季熏煙驅虫,每個關鍵時期至少要組織一次集中的技術指導,手把手傳授農戶技術要領,例如,枝條修剪,要修成什麼形狀?需考慮通風、老枝新枝等因素。”
革明鳴分析,培養“新農人”與培養完整系統接受理論培養的科班學生不同,面對著諸多考驗。“一些農戶容易陷入‘經驗誤區’,對自己熟悉的品種了如指掌,可一旦換了新品種,離開專業人員,就很難去類推處理﹔二是存在‘非親歷不重視’的現象,如極端天氣或病虫害,農戶一開始種植期間沒有實際遇到,往往對技術人員所講的防范要領聽不進去。針對農戶接受知識的這些特點,我們在現場指導時既要有普遍性的統一指導,又要針對特殊性進行個別‘問診’。”
“‘頭雁’計劃從2022年啟動,至今全省已培訓‘新農人’2000余人。”雲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培訓針對性顯著增強,如2024年雲南農業大學進一步優化了幫扶導師結構,採取‘從本校、省農科院、省林科院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中遴選一批,從省級機關退居二線的行業領導及技術人員中遴選一批,從近幾年優秀‘頭雁’學員中遴選一批,從基層優秀農技人員中遴選一批,從行業領軍人才中遴選一批’的方式,最終根據學員意願確定每位學員的幫扶導師,共遴選86名導師為260名‘頭雁’提供精准幫扶。”
3.打通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發揮社區課堂和各級開放大學作用
展望未來,教育如何助力“新農人”競相涌現,進一步給新農村帶來新活力?
“‘新農人’大致可分幾類,一是土生土長的技術帶頭人,二是有頭腦、懂經營的村干部,三是帶著技術來鄉村經營農業企業的‘鄉村CEO’。”河北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劉衛智認為,針對不同人群特點,培訓的形式應該更為豐富,“高校組織部門可發揮自身優勢多組織農村干部培訓,幫他們拓展視野、開闊思路。學校可通過教師工作站、合作課題研究等形式及時掌握‘新農人’需求訴求,對接自身優勢學科專業資源,豐富培訓供給形式。”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吳遵民表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也對面向鄉村本土人才的終身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體系昭示著,未來國家終身教育將從‘提供’轉向‘服務’,將從面向青少年轉向面向所有人。當下,終身教育發展的重點是打通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的阻隔,實現學校教育與繼續教育的有機鏈接,這在新農村技術型、管理型本土人才培養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吳遵民分析,目前遍布基層的社區教育肩負著提升全體國民精神素養的重任,而從上至下的開放教育體系則應發揮“橋頭堡”與“助推器”作用,打造連接學校教育與繼續教育“無邊界”“全天候”的新型教育形態。
“農村終身教育可以‘一體兩翼’發揮作用:在教育強國戰略及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一體化’方針指引下,一方面通過鄉村振興計劃發展鄉村社區教育,提升新農人的知識水准與精神品質,同時,縣級開放大學要盡快轉變辦學理念,面向鄉村更加精准地提供各類教育服務與技術資源,並以高適應性的‘新農人’培養為目標,實現鄉村終身教育全覆蓋。”吳遵民說。
除了從外部發力拓展資源、完善體系,“新農人”自我成長的內驅力也很關鍵。“在發揮‘頭雁’作用、帶起更多技術能手的同時,我自己更要持續學習。農業領域發展日新月異,我會保持學習的熱情、敏銳的洞察力,關注行業最新前沿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定期參加各類農業展會、學術研討會,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綜合素質,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說起今后的目標,羅永華充滿干勁。
(記者 周世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