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研究的新成果
——讀《錢鍾書的“三維”文學空間》

![]() |
20世紀80年代以降,錢鍾書在文壇和學界受到極大關注。不僅《圍城》《人·獸·鬼》《寫在人生邊上》等幽默風趣、博征廣譬、妙語連珠的作品驚艷了文壇,而且《談藝錄》《七綴集》《管錐編》等學術著作也以知識的淵博、考証的嚴密、辨析的深刻而被奉為談文論藝的典范。隨著錢鍾書在海內外學界聲望日隆,對其研究的著述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蔚為大觀。相關著述基本集中於生平傳記、文學創作、傳統淵源、西學影響、學術方法、修辭手法的研究上,對支撐與引領錢鍾書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的思想體系雖有一定的剖析,對其在中西文學文化比較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還需要深入開掘。
田建民多年致力於錢鍾書研究,筆耕不輟,從1997年的《詩興智慧——錢鍾書作品風格論》,到2015年的《魯迅、錢鍾書論稿》,其錢鍾書研究日趨深入、成熟。他新近出版的學術專著《理論、交流、創作:錢鍾書的“三維”文學空間》(人民文學出版社),從理論、交流與創作三個維度,全面、系統地呈現了錢鍾書的文學成就與學術貢獻。正如劉勇在該書《序言》中所說:“這部書稿,系統地提煉、闡釋和論証了錢鍾書以審美為標志,以文學本體論和民族主體性為核心的文藝與學術思想體系﹔全面梳理與論述了錢鍾書在中西文化溝通和中外文學比較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深入分析論証了錢鍾書獨具的創作個性與獨特的作品風格。這三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近些年來在錢鍾書研究上所取得的標志性進展。”的確,該書在解析與研究錢鍾書獨特的學人創作風格時,不是對作品中幽默睿智的妙語趣句進行簡單羅列並加以鑒賞,而是從理論上深入探究其天賦個性、氣質才學是怎樣轉化為靈氣活現的文字,其中存在怎樣的演變升華過程。比如,從錢鍾書俏皮幽默的天性與擅長想象和聯想的才能,分析其作品幽默風趣、奇思妙譬的風格﹔從其學識的淵博分析其作品旁征博引、擅於用典的特點﹔從其對藝術技巧特別是語言表現的“水磨”功夫,分析其作品呈現出的“以俗為雅”“太朴不雕”“極煉如不煉”的格調。這些對錢鍾書作品細致入微的分析與論証,可謂從更深的理論層面揭示了錢鍾書學人創作風格的形成與特點。此外,該書以兩章近7萬字的篇幅,對錢鍾書的《蘇東坡的文學背景及其賦》《中國古代戲曲中的悲劇》《17、18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等一系列英文著述進行了系統介紹與研究。相關著述意在向西方介紹中國傳統文學,糾正西方對中國文學的誤讀與誤解,同時考証了中國文學在西方的傳播、演變,讓人們從中了解到當時西方人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認識與接受情況,以及對中國傳統經典諸如《趙氏孤兒》《好逑傳》等的翻譯和傳播情況,凸顯了錢鍾書在中外文學交流方面的先行者地位與突出貢獻。
相較以往研究,除對錢鍾書創作風格與中外文學交流實績進行了研究拓展,田著更具思想意義與學術價值的是,通過深挖細掘、探微鉤玄,考察分析了錢鍾書文藝觀的形成,並重點提煉、揭示了其學術思想體系的內涵與特點。首先,該書從地域文化環境、家學淵源、嚴格的新式學校教育、域外文化影響諸方面進行深入考察,以此為基礎分析、判定錢鍾書對文藝的基本認識、見解、觀點、思想,是在中外文藝碰撞中產生的,是在對中外文化的接受、比較、選擇與融匯過程中形成的。通過對《中國文學小史序論》《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中國詩與中國畫》《論不隔》等一系列理論批評文章及《談藝錄》《管錐編》中談文論藝的思想論斷進行條分縷析的梳理,作者從其中的“不隔”美學境界、“耐讀”接受美學理論、“喚應起訖,自為一周”篇章布局說,抽繹總結出錢鍾書強調作品自身文學性的文學鑒賞論﹔從其反對文學上的社會造因說、題材決定論、反映真實論、社會效果論,強調重在“考論行文之美”,宜“以能文為本”而不當“以立意為宗”的系列論述,歸納提煉出錢鍾書以文學本體論為基點的文學批評與文學史觀﹔從其強調“文學隨國風民俗而殊,須各還其本來面目”,主張對傳統文學的批評與鑒賞應嚴格遵守文、詩、詞、曲各文體自身特點和規律等主張,歸納出以“體制”與“品類”、“得體”與“失體”來品藻作品的體系規范﹔從把作品生命化,以“氣”“骨”“力”“魄”“神”“脈”“髓”“文心”“句眼”“肌理”等來評判作品氣韻風格的“人化”文評,點明其文論的民族主體性特征。通過以上幾方面研究,作者最終從總體上提煉出錢鍾書以文學本體論和民族主體性為核心的學術思想體系,由此使學界長期以來語焉不詳的所謂錢鍾書學術思想“潛體系”“錢體系”得以明晰,突破了將錢鍾書學術理論基點定位於“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的“打通”說。
該書在理論、交流、創作的三維文學空間還原了一個具有理論靈魂的完整而鮮活的錢鍾書形象,特別是對其以文學本體論和民族主體性為核心的學術思想體系的分析與提煉,不僅對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而且對在全球化語境下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外文化關系,探索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作者系河北傳媒學院國際傳播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