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過年回家,大學生的假期生活怎麼過(民生一線)

2025年02月11日08: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孫翠竺(右)和媽媽一起出攤制作小吃。
  受訪者供圖

  申思浩(左三)教親友清理手機緩存、卸載廣告軟件。 
  龔良杰攝

  馮小寧在介紹河南古建。
  陳超峰攝

  黃辛潔(左一)和父親在小區裡打八段錦。
  受訪者供圖

  遼寧省東港市大一學生孫翠竺——

  和母親一起經營家中小吃攤

  本報記者  劉佳華

  春節假期剛過,遼寧東港依然寒風凜冽。早上,天剛蒙蒙亮,路旁積雪未消,孫翠竺和媽媽於慶岩穿著厚棉襖,將小吃車開到路邊,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支車窗,起爐灶,配調料,擺配菜……這套動作,孫翠竺完成得很麻利。19歲的她是沈陽大學理學院的大一學生,寒假回家,一有空就來媽媽的小吃攤幫忙。

  在學校,孫翠竺是班長,學習努力,班務盡責﹔在家裡,她父親患病,妹妹讀初中,一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這個小吃攤。“經營小吃攤,我媽要從早忙到晚,我和她一起出攤幫忙,就是想減輕她的壓力。”孫翠竺說。

  早餐時間,小吃車旁顧客逐漸多了起來。車內,母女倆對話不多,但配合起來嫻熟默契。一人在平底鍋上倒油、烙面餅、打雞蛋、加火腿,另一人忙著撒蔥花香菜、刷醬料、裝盒裝袋。縷縷煙氣升騰,一份份烤冷面、手抓餅新鮮出鍋,香氣扑鼻。

  “兩份烤冷面,加腸加蛋,一會兒來取。”看到微信上老顧客發來的消息,孫翠竺趕緊告訴一旁的媽媽。媽媽經營小吃攤多年,經驗足,老顧客不少﹔孫翠竺則發揮年輕人的優勢,擔負起網絡、電話接單的任務。有時,刷到網上有新的小吃做法,她還拉著媽媽一起研究制作。

  說話間,有電話訂餐,送到1公裡外的小區,孫翠竺麻利地打包好手抓餅、煎餅果子。“媽,我去送餐啦!”“好,別太著急啊,慢點騎。”聽著媽媽的囑咐,孫翠竺應了一聲,戴好頭盔,啟動電動車,穩穩上路。

  不只是和媽媽一起出攤,作為一名數學專業的師范生,孫翠竺還在假期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賺錢補貼家用。

  孫翠竺努力上進,也獲得了來自各方的幫助。共青團沈陽市委、沈陽大學為她發放各類獎助學金、返鄉補助,還為她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和平台,幫助她成長進步。

  晚上7點多,顧客漸少,母女倆把小吃車內外收拾得干干淨淨。“回家!”孫翠竺騎上電動車“開路”,媽媽開著小吃車跟隨在后。寒冬裡,一大一小兩輛車行駛在回家路上,車頭的燈光照亮了前路,溫暖了夜色。

  “在家裡幫忙,陪伴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外面當家教,就是積累經驗、豐富閱歷,將來努力當一名好老師。”說起自己充實的假期生活,孫翠竺腼腆一笑。

  

  湖北省南漳縣大三學生申思浩——

  幫外婆清理手機裡的廣告軟件

  本報記者  吳  君

  “幫我看看,手機咋越來越卡了?”

  假期的一天上午,申思浩剛洗漱完,就被外婆拉到一邊,要求給她的手機“看看病”。

  “估計手機內存不夠了。”申思浩指著手機主頁上的APP,挨個兒對外婆說,“看,廣告軟件就有10多個。”

  申思浩是湖北省南漳縣武安鎮人,在武漢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軟件專業學習,今年大三。每年寒假回家,他都有一節“必修課”——幫外婆解決她對智能手機的一系列困惑。

  “我主要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老人解決和普及一些常見問題。”申思浩說著,便開始一一卸載不需要的軟件。

  近年來,智能手機在農村越來越普及。為了方便老人和子女聯系,申思浩的大姨也為外婆換了一個智能手機。“我外婆今年76歲,用手機主要是聊天、看短視頻和新聞,有時候無意中就下載了這些軟件。”申思浩說,農村老人使用智能手機時經常被一些廣告軟件“套路”。

  說話間,申思浩已基本把外婆手機上的廣告軟件清理完畢。外婆默默坐在一旁,看著手機主頁清新不少,喜上眉梢。申思浩又打開手機的“設置”菜單,找到“存儲”選項,選擇需要清理緩存的軟件,進入詳情頁面,點擊“清除緩存”。

  “這下好了,手機的各種垃圾基本清理干淨了。”申思浩左右劃幾下屏幕,又點開了一個軟件上下滑動,給外婆演示著,“看,流暢了吧!”

  “手機還不耐用,幾個小時就沒電了,能修修不?”看著自己的外孫操作熟練,外婆又繼續“加碼”。

  雖然目前智能手機性能越來越強,但是對大部分老人而言,他們所需的功能並不多,也不知如何讓手機更好滿足自己需求。

  “沒問題。”申思浩打開手機的“控制中心”,將定位、個人熱點等外婆用不到的功能都關閉。

  “這下手機又不卡,電池還耐用。”解決完外婆手機的兩個“通病”,申思浩就“下課”了。將手機還給外婆后,申思浩叮囑外婆:“不要長時間看手機,要多活動,保持身體健康。”

  

  河南省滎陽市大二學生馮小寧——

  用短視頻推介故鄉歷史和文化

  本報記者  張文豪

  “助力家鄉宣傳,小寧義不容辭。今天我們來到虎牢關,一起聽聽三英戰呂布的故事……”河南省滎陽市虎牢關前,中國傳媒大學大二學生馮小寧別上領麥、一路小跑,向網友介紹起千年前闖關奪隘的故事。

  陽光的外表、流利的普通話、詼諧的談吐,手機鏡頭中,科班出身的馮小寧仰望關隘、撫摸石碑、觀賞古廟、眺望黃河,把家鄉的風景展現在網友面前。

  “大一寒假,我開始學習錄制視頻,當時還有點‘趕鴨子上架’。”今年20歲的他告訴記者,雖是00后,學的又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但自己在短視頻方面卻是“新生”,為訓練上鏡狀態,在家人鼓勵下,他注冊了“小寧愛家鄉”的短視頻賬號。

  一名北京大學生,把鏡頭對准千裡之外的家鄉小縣。這源於一次在校時的“尷尬”經歷。

  “我來自河南滎陽。”一次入學自我介紹時,同學誤把滎陽聽為信陽。“滎和信,聲調不同,不是一個字。”一番糾正后,他發現對方原來沒聽說過滎陽。

  “想要我的家鄉也能被更多人看到。”馮小寧發現,“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天水麻辣燙”“淄博燒烤”這兩年相繼出圈,一些低調到近乎不知名的城市借著文旅發展,也成了網紅打卡地。他便利用寒暑假的返鄉空閑,把鏡頭對准家鄉,開啟了推介之旅。

  去年春節,滎陽打造了一個象棋主題景區。馮小寧陪家人游玩,隨手拍攝了一段變裝視頻。沒想到,這條視頻讓他“火”了一把,短短幾天便收獲百萬播放量。他有了信心,一口氣跑了老家10多個地方,在泗水河畔尋覓古渡口,在李商隱公園說《錦瑟》,在漢霸二王城感受楚漢之爭,都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家鄉,馮小寧跑到菜市場找年味,感受人情和煙火﹔打卡滎陽博物館追歷史,感知歷史與文化。“家鄉歷史竟然這麼悠久、文化如此厚重。”馮小寧感慨,短視頻背后是搜集資料、設計腳本、編輯文案,這都讓自己對家鄉有了新認知。

  “我想,年輕人最自豪的浪漫,應該是助力自己的家鄉被更多人熟知。”馮小寧說,經過一年的寒暑假行走與拍攝,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幫手機屏幕前的陌生人找到對家鄉的認同。“希望更多人認識我的家鄉,也希望在外追夢的游子能常回家看看。”馮小寧說。

  

  福建省閩清縣大二學生黃辛潔——

  教家人練習八段錦強身健體

  本報記者  施  鈺

  樹上,仍高高挂著幾串紅燈籠﹔樹下,有“搖頭擺尾”的一家四口。

  “雙手虎口朝內,虛按兩膝上,頭擺正,以腰為軸,身體右傾、左旋,同時眼睛看右腳的腳后跟……”吃過早飯,黃辛潔就拉著父母和妹妹到小區樓前空地上,練起了八段錦。她一邊講解動作要點,一邊側頭觀察家人的動作,“‘搖頭擺尾去心火’這個動作有點難掌握,頭、尾骶要協調配合運動。”

  “老爸,你這個動作沒到位。”看到父親的動作不夠規范,黃辛潔馬上停下,上前糾正,並重新示范細節。

  家住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的黃辛潔是福建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23級的學生。今年寒假回家,她當起了家人的健身老師。

  “現在八段錦在短視頻平台上很火啊,看著還挺有意思。”黃辛潔的父親黃勤飛在刷手機時的一句閑聊,讓黃辛潔上了心。

  “這個我會,別看手機了,我教你們。”黃辛潔介紹,八段錦是一項傳統健身項目,也是她的專業必修課,她在大一就學會了,還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八段錦集體健身活動,“看過不如做過,下樓練起來!”

  放下手機,假期裡一有時間,一家四口就練上幾個八段錦的動作,或在家,或到樓下空地,或去周邊公園。“我老爸練得最勤,老媽帶著妹妹散散步、做做游戲,大家都動起來了。”黃辛潔說,“平時,我自己都不會每天堅持鍛煉,家人們相互督促,沒想到堅持了一個寒假。”

  “一天打上一兩遍,一個假期下來,我們感覺精氣神更足了,睡得也更香。”黃勤飛笑著說,“我們這也是向孩子學習。”

  正確坐姿、按摩穴位、養生基礎知識……除了打八段錦,黃辛潔還利用所學,向家人普及健康保健知識。“我在學校的理論知識課和實訓課上學了不少,父母工作辛苦,肩頸等部位容易酸痛,趁著這個假期跟他們多提提保健建議。”黃辛潔說,能夠利用專業知識,幫助家人保持健康體魄,自己特別有成就感。

  “和家人一起運動健身,假期格外有意義。”黃辛潔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1日 12 版)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