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

2025年02月11日08:2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光明論壇】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貫穿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構建日常浸潤、項目賦能、平台支撐的教師發展良好生態。

在第39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精神基因,是歷代師者用生命書寫的育人史詩。從孔子“因材施教”的杏壇春風,到張謇“父教育而母實業”的救國實踐﹔從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的赤子情懷,到黃大年“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鏗鏘誓言,教育家的精神圖譜在歷史長河中舒展生長。這種精神既賡續著“有教無類”的千年文脈,又激蕩著“強國有我”的時代強音。

當人工智能掀起認知革命浪潮,當各類思潮叩擊價值信仰之門,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教育家精神的指引。智能時代知識的加速迭代,與人文精神失焦形成強烈反差,功利主義蔓延與教育本質異化構成尖銳矛盾。教育家精神恰似燈塔,指引我們在技術狂飆的時代變遷中堅守育人初心,在價值多元中錨定精神坐標。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90歲高齡仍活躍在教育改革前沿,用“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信念溫暖后學﹔“人民教育家”高銘暄參與創建新中國刑法學體系,在法治教育領域樹起精神豐碑。

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的根基。實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不僅需要基礎設施完善提升“硬實力”,更需精神引領夯實“軟實力”。顯然,教育家精神正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引導我們更好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而要讓教育家精神真正落地生根,需要構建起制度供給、實踐創新、文化涵養的立體生態,為這種精神的生長培厚土壤。

制度創新,按下精神生長的“加速鍵”。比如,湖南明確將持續實施“芙蓉計劃”教學名師項目,大力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每三年遴選培養100名省級名師名校長,帶動培養1000名卓越教師校長,滾動培養1萬名以上市縣青年骨干教師校長,培養打造一大批教育家型教師校長。當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遴選、培養、管理、評價體系,其效果必將凸顯。

實踐深耕,激活精神傳承的“末梢神經”。在浙江,常態化機制讓特級教師與鄉村青年教師結成“成長共同體”,教育智慧在代際傳遞中煥發新生﹔在四川,全新的合作模式推動名校與民族地區學校共享教師培訓資源,教育情懷在流動中薪火相傳。這些創新實踐讓教育家精神真正“活”在課堂、“長”在一線。

文化浸潤,培育精神生長的“社會土壤”。當“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引全民尊崇,當“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廣獲關注,尊師重教的文化氛圍也變得更加濃厚。正如《規劃綱要》強調,為教師發展營造良好生態,需要讓教育家精神融入社會、融入日常,增強全社會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和尊重。

從張桂梅“我生來就是高山”的至誠話語,到於漪“點亮生命燈火”的教育哲學﹔從孔子周游列國的車轍到黃大年勘探地球的足跡,教育家精神的代代相傳和持續發展,既是中華民族優良教育文化基因的傳遞,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最新成果。站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歷史征程上,廣大教師應當以教育家精神為帆,既做傳統文化的擺渡者,更當現代文明的筑橋人,成為教育家精神的踐行者、傳承者。當每位教師都能在教育家精神中找到自己的坐標,無數個鮮活的教育現場將匯聚為教育強國的壯闊圖景。

(作者:陳慶山,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助理研究員)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