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養,如何評價更合理

本科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根基,不僅承載著高素質人才培養的使命,更是實現科技創新、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撐。而作為辦學指揮棒,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考核方式,也成為當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熱點話題之一。
當前,我國本科人才評價呈現多樣化趨勢,但學位論文仍是考核人才培養質量的主流方式。在鼓勵創新人才培養的時代背景下,學位論文是本科能力認証的必要條件嗎?高校該如何構建差異化人才培養標准?高校本科人才評價綜合體系的功能、效用謂何?凡此種種,皆是我國本科教育改革發展中需要直面的重要議題。
愈發重視學生的多樣化成果評價
自2018年“破五唯”改革以來,高校人才評價經歷了系統性調整與優化。在多方協同推進下,人才評價標准逐漸呈現科學性、專業性、系統性、協同性等特點,在理論研究、政策設計和實踐創新等層面均實現了長足進步與發展。2024年新修訂的《學位法》,更是明確提出學位授予可遵循“學術+實踐”的雙導向原則,此舉不僅拓寬了學位授予資格的評價路徑,更從法理層面撬動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深層次變革。
在政策引領下,我國已有諸多高校積極探索相關實踐路徑。例如,部分高校積極嘗試通過創業成果、大賽獲獎成果、學科競賽成績等創新性成果及增值性評價,對本科生能力進行多維認証與評估。上述改革舉措強調學術與實踐並重,通過引入多樣化成果形式,推動高校本科人才評價標准向個性化、多樣化、綜合化方向發展,是對以學位論文為主導的傳統評價模式的創新與拓展。
學位論文在本科能力認証中確有價值與意義,它不僅是學術能力、學術道德認証的核心要素,更是我國高校本科教育成果和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但從另一角度看,學位論文作為學術性見解或結論,更側重考查學生學術研究能力和理論創新成果,而對社會實踐、團隊合作、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等綜合素質評估相對不足。筆者看來,標准化、單一化的評價方式,已難以適應當代社會對本科人才多樣化能力的迫切需求。反之,在授予本科學位時採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養成,則更為契合現代社會知識生產日益突出,交叉融合、創新驅動、實踐導向、協作參與和可持續發展等特征。
幫助學生在專業能力與發展潛力間精准適配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以科學計量學為技術范式的高校評價體系。在該范式驅動下,高校愈加關注顯性規模和數量指標的提升,如論文發表數量、科研項目申報成果、學科學位點建設和專利授權量等,形成了一整套關於學術產出、科研經費獲取、影響力排名等方面的標准化、體系化評價機制。在此價值導向下,人才培養評價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實用主義、量化主義傾向,具體表現為高校人才評價的理論成果日趨豐富,但實踐層面更為關注學生短期、顯性成果積累,強調評價的標准與統一、高效與可操作性,缺乏對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與多樣化能力發展的全面關注與精准支持。
近年來,教育部提出探索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制定分類管理辦法,以破解高校辦學同質化問題,賦能各類型高校追求卓越、辦出特色,實現差異化發展。但在實際操作中,高校如何根據辦學歷史、區位條件、資源優勢、社會需求等確定特色鮮明的發展目標、發展規劃、人才培養、專業與學科設置方案等,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同時,對綜合化、研究型、更高層次學位授予權的普遍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分類發展的有效推進。例如,部分高校過度關注學術規模擴張,片面強調學科體系的完備,缺乏對學科發展內在邏輯、自身辦學基礎、區域及社會發展需求的現實考量,進而導致高校內部學科資源參差、分散,難以形成特色優勢和差異化競爭格局。
成果多樣化評價為學生提供了多種能力認証方式,但在評價科學性、可靠性、可操作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以“專業實踐訓練”為例,目前仍存在評價標准難確立、評價過程難監控、評價結果易干擾等問題。此外,不同學科對學術能力的理解和評價標准不同,如理科強調基礎性、原創性、長期性,工科強調技術創新和實踐應用,人文社科類則強調理論挖掘、學術觀點表達及對知識的綜合性理解。因此,在推進評價體系改革時,高校不僅需保持各學科特有張力,還應妥善解決學科間的評價公平性與有效性問題,以幫助學生在專業能力與發展潛力間精准適配。
構建本科人才培養系統化評價體系
深化高校本科人才評價改革,尚需借助多方力量,明確以創新、質量、實效與貢獻為導向,構建系統化的本科人才培養評價體系。
高校應根據學科特點、培養目標、培養層次等,設計並細化靈活多樣的本科人才評價標准。厘清不同學科門類人才核心屬性,深挖其在知識獲得、能力培養、價值觀塑造等方面的獨特需求。根據培養目標差異,對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等不同人才類型,構建針對性評價內容,分別強調其在創新成果產出、產業需求匹配和專業技能掌握等方面的能力。基於培養層次要求,對本科、碩士、博士培養評價標准進行分層設計,以區分不同層次階段在培養目標、評價重點和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差異。
高校應積極構建以“知識、能力、績效”為導向的學生發展資歷框架。該框架需科學設計高校人才畢業資格的分類體系,明確不同類型畢業生所需的核心素質與成果要求,以及不同類型成果在學術價值、實踐意義和社會貢獻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在確保學位授予資格質量和標准的同時,還可嘗試提供覆蓋理論、實踐和創新等多維度的總體參照標准,打破學術與實踐間的壁壘,使不同成果類型實現等值互認與靈活轉換,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評價的整體效能。
高校還可嘗試推動評價主體的多方參與。針對學術論文、競賽成果、創業項目和實踐成果等不同形式,邀請相關領域學者、行業專家、企業代表、社會組織及校外研究機構組建評價共同體。基於不同主體的專業視角與評價標准,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協同評價模式,以確保全面、客觀評估學生多樣化成果形式下的實際發展成就,增強評價過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高校還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並加以本土創新。世界主要高等教育強國在本科人才培養、評價中注重多樣與綜合,形成了“學術能力導向”“實踐能力導向”“行業需求導向”“社會價值導向”等特色人才評價模式。我國高校需結合自身特點及社會發展需求,深入研判各評價模式內涵、優勢、適用場景及保障機制,以賦能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評價改革與發展。
(作者:張天雪、王媛,分別系浙江師范大學高質量教育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