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理工大學:厚植兵工文化 譜寫宣傳新篇

2024年,高等教育被賦予了新的戰略地位和歷史使命。這一年,各地高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及優勢學科體系,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努力答好“強國建設、高教何為”的時代課題。歲末年初,人民網教育頻道面向高校推出“校長發布”特別專欄,邀請大學書記、校長暢談學校改革發展的最新成果,展現新時代高校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生動實踐。
2024年,沈陽理工大學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愛國奉獻、自強不息、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沈理工兵工精神為精神滋養和文化底蘊,不斷開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與培育時代新人注入強勁動力。
聚焦政治引領,構建理論武裝適配融通新模式。學校經過多年的學習實踐,形成了校院兩級中心組學理論為引領示范、“三會一課”學理論為基礎支撐、個人自學理論為拓展深化的 “三位一體”協同聯動學習模式,全面提升師生理論素養。建設了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等校內外專家組成的理論宣講團,打造了“國防大講堂”“兵工文化大講堂”等理論宣講陣地,樹立了“校長與青年學生面對面”活動品牌,通過程式宣講、解說式宣講、分享式宣講、演繹式宣講等多種形式,讓黨的創新理論在校園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扎實開展主題教育,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學校在主題教育中的典型經驗做法多次被人民網、中央廣播電視台、中國教育報、學習強國等國家、省市媒體報道。
聚焦兵工特色,構建文化傳播多元矩陣新格局。沈陽理工大學始建於1948年,是我軍為培養新中國急需的兵工專門人才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所本科軍工高等學校,是共和國“兵工七子”之一。在艱苦卓絕的發展歷程中培育的沈理工兵工精神,成為沈理工人的紅色基因被代代傳承。學校依托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兵器博物館賡續紅色基因,兵器博物館以其豐富的館藏、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多元的教育功能特點,先后走進央視《焦點訪談》《軍迷行天下》欄目,成為愛國主義教育、思政教育的鮮紅名片。依托特色宣傳陣地宣傳兵工文化,構建了校史館、兵器博物館、兵器廣場、“四史”環廊、人民兵工長廊、“一站式”學生兵工社區等校園紅色文化陣地,成為師生“行走的思政課”的打卡課堂。星火志願者服務團、“井岡山精神”宣講團、青春筑夢宣講團、“理響之聲”青年宣講團、“長工精神”宣講團奔走相傳,讓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傳承發展。“國旗護衛隊”“馬院青年黨員突擊隊”等社團開展“愛我國防”演講比賽等系列品牌活動,打造了特色鮮明的愛國主義教育名片﹔140支“筑夢沈理”兵工學子實踐團奔赴省內外140所高中宣講學校辦學治校良好形象,兵工精神飛入千萬學子心間。
聚焦多元傳播,探索宣傳效果疊加增效新路徑。學校整合各類媒體資源,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矩陣,講好沈理工故事、傳播好沈理工聲音。在校報、校內廣播等傳統媒體上,借助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台提升宣傳成效。在官方微信平台創新性推出“琴園微月刊”“琴園微新聞”“一線視界”等欄目,以圖文、短視頻、話題互動等形式開展創意宣傳,官微一年內20余篇原創作品瀏覽量超萬次。學校運用新興技術創新提升宣傳成效,《“四史”教育之中國海軍走向深藍》虛擬仿真教學,讓人們沉浸式感受到中國國防海軍力量的強大,使學校的兵工特色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彰顯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命力、創造力、影響力。加強與國家、省市媒體聯動,沈陽理工大學在《人民日報》視頻號講述“沈陽故事”火熱“出圈”。僅一年時間內,沈陽理工大學好聲音頻現國家級媒體36次,大幅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更為傳播兵工文化、弘揚時代精神搭建了廣闊平台。
聚焦多彩活動,打造文化育人融合共進新態勢。深入實施“文化治校”發展方略,開展“一院一品”校園文化建設精品項目活動,實施以樓宇環境建設為主的兵工精神的文化環境升級改造,打造一批人文情懷和兵工精神相互交融的文化育人場所。承辦了遼寧省高校“厚植家國情懷 培育時代新人”校園原創文化精品巡展巡演活動、2024年遼寧省大學生武術錦標賽,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時代新人。舉辦了兵工社區文化節,16個學院師生全面參與其中,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文化育人場景。“感知中國”來華留學生社會實踐和文化體驗活動、俄羅斯留學生暑期夏令營活動備受社會關注,讓留學生們深度領略中國文化魅力與科技發展成果。
歲月輪轉,從未改變的是拼搏者的身姿﹔時代煥新,始終清晰的是開拓者的軌跡。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沈陽理工大學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進一步深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為培養更多具有愛國情懷、兵工精神的時代新人而努力奮斗,讓兵工文化在傳承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為國家的國防事業和高等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作者系沈陽理工大學校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