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倫理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獲益,又帶來一些問題和挑戰。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必須對科技所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保持關注和警惕,並與社會各界一起,確保科技向善。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秉承開放、平等、理性、負責的精神,鼓勵國內外、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們自由交流,對科技飛速發展背景下的科學道德和科技倫理挑戰進行廣泛的探討、協商,並匯集政策建議,傳遞科技向善理念。
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當前,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新興科技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滲透進生活中,每一項創新都擁有推動社會進步與變革的巨大潛力,不僅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甚至能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然而,科技發展的同時,也不斷提出新的倫理挑戰,甚至觸及人類的道德准則和價值觀念。例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在使我們窺見智能化未來的同時,背后也隱藏著數據隱私、算法偏見等一系列倫理問題。同樣,生命科學的進展,讓我們能夠治愈先前無法治愈的疾病,甚至在基因層面上“設計”生命,但也引發了生命權、生命尊嚴的討論。這些問題具有全球性。
同時,科技倫理全球治理也面臨著嚴峻挑戰。目前,還缺乏一個有效的國際治理機制,來協調各國在科技倫理上的共同行動。由此,許多國家和學會、聯合國框架下的國際組織等,在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階段的基礎上,謀求在前沿科技倫理領域達成共識性的價值指導原則,重點關注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領域及其交叉應用場景。例如,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第一份全球人工智能倫理標准《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建議書》,強調了發展人工智能的價值導向。再如,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邀請各國衛生健康領域的人工智能倫理專家編寫並發布人工智能在醫療衛生方面應用的倫理指南。
中國積極參與到人類共同科技倫理價值與規則的構建中,體現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發布,提出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維護人工智能安全、構建人工智能治理體系、加強社會參與和提升公眾素養、提升生活品質與社會福祉的“中國方案”。在生命科學領域,我國首部《腦機接口研究倫理指引》發布。這是在遵循國際公認的倫理准則下,科學共同體共同達成的專業共識和技術規范,為技術的發展劃定了紅線和底線。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於1955年,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是學部主席團下設的負責組織和領導學部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工作的專門委員會。近年來,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積極部署科技倫理研究工作,面向學界和公眾倡導科技向善理念,推動和諧學術生態建設發揮積極作用。自2011年,圍繞基因技術、干細胞、生態環境、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倫理問題,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成功舉辦了13次研討會。如今,研討會已成為學部一項重要的年度學術品牌活動。
未來,我們將繼續搭建多元包容的國際對話平台,通過匯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行業領域、學科專業的優秀學者和政策專家,就科技倫理的全球治理議題開展深入對話。這也有助於在國際層面建立對科技發展和倫理道德的共同理解和行動,為未來科技的發展提供倫理保障,也確保科技進步服務於全人類的福祉。
在這個關乎人類未來的重要時刻,我們肩負著歷史的重任。科技無國界,倫理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作者:胡海岩,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根據其在2024年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