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三次受命“改行” 畢生報國“追光”

2024年07月15日08:26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次受命“改行” 畢生報國“追光”

“我一輩子為了國家轉行多次,放棄自己的科研興趣,我從不后悔。我回來就是為了報國的。”

這句話,出自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

言猶在耳,7月12日13時08分,張老走了,享年96歲。

國士遠去,光芒不滅。這位一生矢志科研、心系報國的科學巨擘,從風華正茂到暮年余暉,為國家戰略所需,三次受命“改行”,轉換科研“賽道”,功勛卓著。

很難用一個標簽概括這位老者,他並不局限於某個研究領域,准確地說,他奠基並開拓了多個科研領域——他既是“追光者”,更是“發光者”。

為中國摘掉“貧油國”帽子

1928年2月,張存浩出生在一個科研世家。1950年,碩士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后,他於當年10月回到祖國。婉拒了北京大學等4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單位的邀請,他於1951年春天來到東北科學研究所大連分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工作,從此開啟了他輝煌的科研生涯。

1951年,張存浩接到第一項科研任務——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

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尚未發掘大慶油田。為使國家盡快摘掉“貧油國”的帽子,1951年到1958年,張存浩與樓南泉、王善鋆等先驅不分晝夜、艱苦攻關,創造性研制出高效氮化熔鐵催化劑,並建立了流化床水煤氣合成油工藝體系。

最終,他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每立方米水汽的乙烯及三碳以上產品的產率超過200克。這一數字遠超當時國際最高160克的水平,且關鍵指標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不到而立之年的張存浩,因此榮獲1956年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這不僅是張存浩科研生涯的第一個艱巨任務,也是他攻克的第一道世界級科學難關。

研制火箭推進劑

張存浩接到的第二個科研任務是研制火箭推進劑。在上世紀60年代末,緊張的國際形勢迫使中國必須獨立自主地發展國防技術。

在那個特殊時期,誰也沒有見過火箭,更不用說了解發動機長什麼樣。在這樣的背景下,張存浩臨危受命,踏入火箭推進劑這一充滿挑戰的全新領域,成為我國研究火箭推進劑和發動機燃燒的負責人之一。

他冒著生命危險,率領團隊在火箭試車台上做實驗,研制出液體氧化劑噴注器等關鍵部件。

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張存浩與合作者發展了固體復合推進劑的表面多層微火焰燃速理論,首次揭示了侵蝕燃燒現象中臨界流速存在的根源。

這一成果,不僅令美國科學家贊嘆不已,還在1964年獲得錢學森的高度評價。

攻克化學激光關鍵技術

1960年,隨著世界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的問世,激光技術因其卓越的高亮度特性和無需強大電能的優勢,在軍事和民用領域展現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激光技術已成為國際科研的前沿熱點和國家重要的戰略研究課題。

1973年1月,在人財物匱乏的條件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成立“化學激光研究室”,張存浩擔任研究室主任。

那一年,45歲的張存浩,再一次“轉行”了。

“愈是新的、難的、前沿的研究,就愈不要怕。”張存浩和團隊開始了超音速氟化氫、氟化氘激光的研究工作。

在經歷了一段下放歲月后,重回崗位的他全力投入科研,率領團隊開展了我國第一個重要的化學激光體系研究。他帶領團隊攻克了化學激光關鍵技術,研制出我國第一台連續波超音速化學激光器,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這之后,張存浩在化學激光領域不斷耕耘,成為我國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開拓了我國短波長化學激光的研究方向,1985年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放電引發的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1992年,他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台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器……

回首這段經歷時,張存浩曾言:“搞激光比搞火箭推進劑還難,主要是一無所有。資料、儀器、設備樣樣都缺,光譜儀、示波器什麼都沒有。”

研制化學激光的同時,張存浩還注重化學激光的機理和基礎理論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團隊開展了新“泵浦”反應和分子碰撞傳能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並以此為基礎,開創了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

回顧60余年科研經歷,張存浩歷經多個階段,從事多項“跨界”研究,貫穿其中的主線是科技報國,急國家之所急。

學有古風、科研報國,雖非一生衷於一事,他卻將畢生報於一國。巨星隕落,但張存浩的科研報國精神,將浩然長存。

(記者 張 蘊)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