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能力顯著提升
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推進會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以下簡稱“拔尖計劃”)實施十五年工作交流會9日在京召開,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會上介紹,“拔尖計劃”自啟動以來,累計在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布局建設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共吸引了3萬余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
據介紹,“拔尖計劃”最早於2009年由教育部、中共中央組織部、財政部聯合啟動,旨在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學科,助力學生成長為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才。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又聯合發布《關於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推動“拔尖計劃”拓圍、增量、提質、創新,加快培養未來杰出的自然科學家、醫學科學家、社會科學家。
“經過‘拔尖計劃’1.0和2.0的接續探索和實踐,我國拔尖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得到了有力提升,取得了顯著成績。”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拔尖計劃”累計吸引3萬余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已畢業的十一屆1.7萬名本科生中,86%的學生在基礎學科領域深造,87%的博士畢業生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機構從事基礎研究工作。“拔尖計劃”培育了一批基礎研究的“生力軍”。
一批“拔尖計劃”畢業生已經在相關領域嶄露頭角,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如在物理領域,清華大學2008級本科生濮雲飛參與實現了二維原子存儲器陣列和可以同時存儲72個光量子比特並進行1000次隨機讀寫操作的量子存儲器,刷新了量子存儲容量的紀錄﹔在化學領域,南京大學2012級本科生程宇豪在大三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提出自供氧光動力療法,大幅提升傳統光動力藥物治療效果……“拔尖計劃”實現了一批基礎研究領域重大突破。
據了解,每年有超過1600名院士、國家級重要人才計劃入選者等頂尖學者為拔尖基地的學生授課,授課總學時數超過5.2萬學時﹔有接近1萬名“大先生”“好老師”擔任“拔尖計劃”的學生導師。“拔尖計劃”會聚了一支大師領銜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遵循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成長規律,“拔尖計劃”探索形成了“使命驅動、大師引領、科教融匯、多元選拔、貫通培養、科學評價、穩定保障”的育人范式。書院、榮譽學院、實驗班等新型育人載體百花齊放,涌現出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清華大學“姚班”“錢班”、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等優秀的人才培養品牌。
2023年,在“拔尖計劃”前期探索基礎上,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正式啟動,重點依托拔尖基地所在高校,對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有組織培養進行強化部署。這意味著拔尖人才培養的探索進入了新階段。
“下一步,我們要按照教育強國建設總體要求,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深刻把握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抓好重點任務,加快推進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人才支撐。”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記者唐芊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