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浙江大學:打造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 任少波
2024年07月03日10:33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戰略高度對新時代教師賦予的光榮使命,是總書記關於“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經師”和“人師”的統一,以及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等教師隊伍重要論述的豐富拓展,是“兩個結合”在教育領域的生動實踐,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大學堅持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積極落實總書記對浙大教師提出的“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良”要求,錨定使命目標,立足立德樹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著力打造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對教師來說,是政治靈魂,是精神底色,體現了教育家的家國使命和時代責任。“大我”就是要胸懷“國之大者”,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責任。浙江大學始終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聚焦教師理想信念塑造,創新開展“育人強師”培訓計劃,定期組織教師前往井岡山、遵義湄潭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研學,引導教師厚植家國情懷,筑牢信仰之基﹔開設海外歸國教師國情教育研修專項培訓,幫助海外歸國教師了解黨情、國情、社情,激發教師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教育為民的責任擔當。

陶冶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道德是為師之本、育人之要。教師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和模范言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標准和道德標杆。浙江大學始終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第一標准,發揚“尊德性、道問學”的傳統,積極構建“師德有准則、學術有規范、引才有把關、教學有紀律”的師德師風制度體系,開展師德集中學習教育,實施師德導師制,開發師德師風情境化負面清單定期自警系統,實行師德考核與年度考核相結合的“雙考核”制度,引導教師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用自身品德與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

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育人智慧是教育家能力素質和專業品格的集中體現。好老師是充滿智慧的,他們善於因材施教,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啟”和“潤”,讓學生在習得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也塑造了健全的人格。廣大教師要把握教育規律,創新育人理念和方法,提升教書育人本領,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理解學生的獨特想法,包容學生的缺點不足,創設有溫度的教育,進行個性化指導,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浙江大學實施職業導師制,舉辦求是導師學校,開展“雛鷹領航”計劃等活動,充分發揮國家級教學名師等一批優秀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學術水平和育人能力。學校還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定期開展教學工作坊、教學技能培訓和教學工作沙龍,在深度交流中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優秀的教育家在勤勉好學中夯實知識基礎,在知行合一中踐行育人理念,在開拓創新中追求學術真理。當下,人類社會信息總量呈指數增長,知識迭代速度大大加快,更需要廣大教師勤學樂學、善思篤行,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同時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把握教學學術創新規律,著眼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推動科教產教融合、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浙江大學始終堅持“四個面向”,引導教師以承擔國家重大任務為導向,推動高水平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創設“啟真問學”創新平台、“教授學術小組”、“一站式”科研導航平台等,不斷錘煉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本領。

勤修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仁愛之心是涵養教育家精神的生命和靈魂。教師應篤愛事業、關愛學生,常修仁愛之心,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以赤誠之心、奉獻之心投身教育事業,在“樂”與“愛”的基礎上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健康成長。浙江大學將師生放在辦學治校的中心位置,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構建卓越教育體系,倡導教師對教育用心、對學生關心、與學生交心的理念,在嚴愛相濟中塑造師生共同成長的德育共同體、學習共同體和學術共同體。學校積極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開展“竺可楨獎”“永平獎教金”“研究生‘五好’導學團隊評選”等活動,選樹一批優秀教師和優秀團隊,持續激發廣大教師教育教學熱情。

樹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道追求”意味著新時代教師要自覺弘揚大道正道,體現了教育家精神的格局視野和境界追求。“弘道”的前提是胸懷天下,具備大境界、大胸懷、大格局,能夠給學生指點迷津、引領航向。“弘道”路徑就是以文化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同時,兼容並蓄,充分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引導學生在文化與文明的交流互鑒中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浙江大學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參加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學術論壇,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全球視野。學校通過“大思政課”建設、開設高水平通識核心課等方式,涵育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在潤物無聲中提升學生美美與共、兼容並包的精神修養。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